《陶說》的主要內容,《陶說》導讀
《陶說》是敘述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的專著。清朱琰著。本書第1次刻本是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鮑廷博本。初未列入《知不足齋叢書》,后人將之增入該叢書。有乾隆四十七年 (1782)本,乾隆五十年 (1785)本,乾隆五十二年(1787)本,此后刻本漸多,有《翠瑯玕館叢書》光緒八年(1888)馮兆年刊本及1916年任恒重輯本,《藝術叢書》 本,《芋園叢書》 本,《說薈》本。單行本又有1914年文友堂鉛字排印本,1931年又有仿鮑本刻版。1935年商務印書館印入《萬有文庫》中。
朱琰,字桐川,別號笠亭,浙江海鹽人。具體生卒年不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進士,任直隸富平知縣,乾隆三十一年二月至三十四年 (1766—1769)吳紹詩(1699—1776)(山東海豐人,字二南,官吏部侍郎),任江西巡撫,朱琰為其幕僚。朱琰學識廣博,能詩善文,兼善繪畫,著作豐富。已出版過的有《金華詩錄》、《明人詩綜》、《唐詩律箋》、《詞林合璧》、《律賦夏課》、《學詩津逮》、《笠亭詩選》、《金粟人遺事》、《湖樓集》及《陶說》等10種。另有未曾刻印出版的《說文錄》、《異韻學》、《琴學》、《古文清英》、《唐百家詩選》 等四種,繪畫作品則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所作《群盲圖》。朱琰任吳紹詩幕僚時,留心陶業,以古無陶瓷史專書為憾事,于是他便親去考察景德鎮窯業情況,結合古文獻考證,著成《陶說》一書。
《陶說》全書6卷,各卷內容簡介如下:
第1卷“說今”,其內容有二,一是介紹清代景德鎮窯的概況,從清初順治十一年(1654)皇帝令景德鎮窯燒造龍缸談起,直至乾隆時景德鎮窯的盛況,并指出“有陶以來,于茲極盛,此無他,人心憂裕,人力寬閑,地產物華,應運而起,有必然矣”。二是介紹清代景德鎮窯的制瓷工藝。其全文錄唐英《陶冶圖編次》的20個工藝流程。
第2卷 “說古”,其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曰: “原始”,根據古文獻探討陶器的起源。二曰:“古窯考”,綜合古文獻介紹唐、宋、元時期的制瓷名窯。朱琰以為唐朝才有瓷器,故從唐朝談起。其中敘及的唐代名窯有:越窯、邢窯、鼎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大邑窯等: 宋代名窯有: 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柴窯、唐窯、鄧窯、董窯、耀州窯、龍泉窯、吉州窯、磁州窯、山西窯、建窯、象窯等,并敘及朝鮮青瓷,定名為 “高麗窯”。
第3卷“說明”,其內容亦分為兩部分。一是介紹明代景德鎮各時期官窯的概況,敘及“洪武窯”、“永樂窯”、“宣德窯”、“成化窯”、“正德窯”、“嘉靖窯”、“隆慶萬歷窯”的產品特征及其名貴品種。二是介紹明代景德鎮的制瓷工藝,“雜采諸書,為之條理,不復更詳原出書名”。敘及各種陶瓷原料的產地及其性能、用途及各種釉料的配制、成型方法、彩繪工藝和燒成工藝等。
第4卷至第6卷均為“說器”,分上、中、下3卷。其體例大體相同,主要是介紹各時期的陶瓷造型品種及裝飾特征。第4卷從上古至隋代,分“唐虞器”、“周器”、“漢器”、“魏器”、“晉器”、“南北朝器”、“隋器”7章。第5卷從唐至元,分“唐器”、“宋器”、“元器”3章。第6卷為明代卷,專敘明代瓷器。
《陶說》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而完整的陶瓷史專著,作者博覽群書,務實考察,全面總結前人成果,并引論、發揮,提出個人獨特見解。本書的問世不但結束了古無陶瓷史專著的空白,而且也為后來研究陶瓷史提供了良好的開端。時至今日,《陶說》仍是研究陶瓷史的必讀之書。正如傅振倫先生所評:“《陶說》敘述了我國陶瓷的歷史,作者詳盡地說明陶瓷制造的源流和名物制度,但并不以博取勝,夸耀于世,他在旁征廣引古文獻之后,還伸論、發揮、折衷一是,其按語都是簡要中肯的總結性論斷。他論古窯器必說明其特征所在,以及鑒定真偽的方法,使讀者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印象。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并不偏重征文考獻,而側重于實用,他絲毫不流連往古,而著重近代和當代,所以全書,先 ‘說今’ 而后 ‘說古’。他敘述古窯古器,重點放在明清兩代有代表性的官窯瓷器及其造法上。”
《陶說》問世以來,刊刻多次,流世甚廣。歐洲法人儒蓮(M.Stanislas Julien)于1856年將其節譯成法文出版。1891年英國駐華公使館醫生布希爾(StephenWootte Bushell) (1844—1908) 將其全文譯成英文,1910年牛津克拉倫頓出版社(Clarendon Press)印行。1977年,大維德夫人附加索引,又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再版。中國學者傅振倫參考各種版本。對《陶說》詳加校正、注釋,并將其全部譯成現代漢語,定名 《 〈陶說〉譯注》,于1984年8月由輕工業出版社出版。該書其今注及按語通俗易懂。有些重要問題及詞匯而為近人所忽略者,則詳加考釋。朱琰所失考和重大遺漏者,則加以補充。傅振倫的是書,是當代學者研究 《陶說》的一部力作。
參考文獻
- 傅振倫譯注:《〈陶說〉譯注》,輕工業出版社,1984。
上一篇:《陶記》的主要內容,《陶記》導讀
下一篇:《隋書》的主要內容,《隋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