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藝文志》的主要內容,《唐書·藝文志》導讀
《唐書 ·藝文志》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志目錄。宋歐陽修撰,系從《唐書》卷57-60裁篇另行編出。成書之后,曾作為《唐書》一部分多次刊印,其單行本有:日本文政八年(1825)刻《八史 ·經籍志》本;清光緒九年(1883)鎮(zhèn)海張壽榮重刻《八史·經籍志》本;1913~1926年烏程張氏刻《擇是居叢書》本;1936年上海大光書局印《中國歷代藝文志》本;1956年商務印書館《十史藝文經籍志》本,此本附有人名、書名索引,較為通行。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天圣進士,慶歷初召知諫院,后出知滁州、揚州、穎州,還為翰林學士,嘉祐間拜參知政事,后因與王安石不和致仕,卒謚文忠。在政治上,歐陽修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后反對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在文學方面,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反對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其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其詩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有南唐余風。修一生著述極富,除《新唐書》外,還撰有《新五代史》、《毛詩本義》、《集古錄》、《歸田錄》、《洛陽牡丹記》、《文忠集》、《試筆》、《居士集》、《六一詩話》、《六一詞》等。
《唐書·藝文志》全書4卷,約五萬字。系在唐《開元四部錄》基礎上,又增補唐人著述編撰而成。共收書4667種,79221卷,按甲乙丙丁四部編排,四部之下,又分44小類,計甲部經錄下分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讖緯、經解、小學11類,收書597部6145卷,另不著錄117家,3360卷;乙部史錄下分正史、編年、偽史、雜史、起居注、故事、職官、雜傳記、儀注、刑法、目錄、譜牒、地理13類,收書857部,16874卷,另不著錄358家,12327卷;丙部子錄下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天文、歷算、兵書、五行、雜藝術、類書、明堂經脈、醫(yī)術17類,收書967部,17152卷,另不著錄507家,5615卷;丁部集錄下分楚辭、別集、總集3類,收書856部,11923卷,另不著錄408家,5825卷。每書著錄書名、卷數、著者、間或注明作者事略和書籍情況。大部類之前有本部種、卷數總計,小類之后,有本類種、卷數小計。如:乙部史錄正史類著錄“《武德貞觀兩朝史》八十卷,長孫無忌、令狐德棻、顧胤等撰。”類后統(tǒng)計曰:“右正史類七十家,九十部,四千八十五卷,失姓名二家。王元感以下不著錄二十三家,一千七百九十卷。總七十三家,六十九部(原文如此,疑誤)。”又如丁部集錄別集類著錄”《盧象集》十二卷。字偉卿,左拾遺,膳部員外郎。授安祿山偽官,貶永州司戶參軍,起為主客員外郎。”
為唐史志藝文者,前有后晉劉昫之《舊唐書 ·經籍志》后有宋歐陽修之《唐書·藝文志》。前者所據為唐開元年間成書的《古今書錄》,而后者所據為《古今書錄》之祖本《開元四部錄》。兩書資料可謂同出一源。但在收書數量和編撰方法上,后者明顯高出一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1,《新唐志》收錄了唐開元以后出現的一大批唐人著述,從而彌補了《舊唐志》的缺憾。歐陽修在編《新唐志》時,以《開元四部錄》為基礎,對開元以后出現的著作則按其內容,分別編入各類,這樣,《新唐志》所收之書除取自《開元四部錄》的3277部,52094卷之外,另外補入了新出著作1390部,27127卷。對新補入之書,均于類后注明,如:甲部終錄孝經類后注:“右孝經類二十七家,三十六部,八十二卷。失姓名一家。尹知章以下不著錄六家,一十三卷。”其中“尹知章以下不著錄六家”即為新補入之唐人著作。
第2,《新唐志》用小注的形式對作者和書籍作了必要的說明,從而彌補了《舊唐志》的不足。在《新唐志》中,歐陽修除著錄每書書名、卷數、著者外,還間或注明作者和書籍的情況,言簡意賅,使人一目了然。如甲部經錄孝經類“徐浩《廣孝經》十卷”后注:“浩稱四明山人,乾元二年,上授校書郎”,又如乙部史錄譜牒類“柳芳《永泰新譜》二十卷”下注:“一作《皇室新譜》。”這些小注對于讀者了解書籍情況頗有助益。
在書目編制方法上,《新唐志》基本上沒有突破《舊唐志》的框框。分類仍沿用甲乙丙丁標類方法,只對小類的各別類名有所改進;《舊唐志》開始的不為部類寫序的方法,《新唐志》也沿襲了下來,這使該書作為一部目錄學著作沒有其獨具的特色,但它在記一代藏書與著述之盛方面的功績卻是顯而易見的。
上一篇:《司馬法》的主要內容,《司馬法》導讀
下一篇:《唐人小說》的主要內容,《唐人小說》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