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焚書》的主要內容,《續焚書》導讀
《續焚書》 是 《焚書》 的續卷,又名 《李氏續焚書》,是明代李贄的 一部詩文集。李贄,明代哲學家(見“藏書”)最早刻于明萬歷四十六年 (1618),即李贄死后十六年,汪本鈳輯,焦竑、張鼐作序,新安海陽虹玉齋刻印刊行。內附潘曾纮《李溫陵外記》5卷,收明代人論述李贄的詩文傳記等。有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排印本; 1974年北京中華書局《焚書》 與《續焚書》合編再版,另有重印大字本。
《續焚書》共5卷,體例與《焚書》略同,分作書匯、序匯、說匯、論匯、讀史匯、詩匯等七部分。其中書匯部分從《焚書》已收的文章中抄錄并刪節,有9篇:即 《答耿楚侗》、《與劉憲長》、《復麻城人》、《復宋太守》、《答鄧石陽》、《與相定見》、《別劉肖甫》、《與陶石簣》、《與曾繼泉》。其中的《史閣敘述》、《開國小敘》、《讀元史》,附閱古事除外,皆引自 《續藏書》?!独m焚書》還輯錄了部分被沒收的李贄文章,對研究李贄思想頗有價值。
《續焚書》激烈抨擊儒家經典和偽道學,指出“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三教歸儒說》)作者反對封建統治階級用封建禮教對人們的束縛,把儒者分為“鄙儒”、“俗儒”、“迂儒”、“名儒”四種,針砭這四種人是:“鄙儒無識,俗儒無實,迂儒未死而臭”,而“名儒”,唯有“死節殉名”而已。《續焚書》部分篇章流露出作者的苦悶、懷疑、孤寂心情,然而也有不少篇章抒發了“壯士悲歌”的情懷,“我可殺不可去,我頭可斷而我身不可辱”。作者頑強表示 “可以知我之不畏死矣,可以知我之不怕人矣,可以知我之不靠勢矣,蓋人生只有 一個死,無兩個死也。”《與馬歷山》則反映了作者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批判佛學的態度。少數篇章議論佛學,是李贄受王陽明心學和禪宗思想影響的產物,表現了作者入世與遁世思想的矛盾。
后世進步思想家極為推崇李贄的著作。袁中道說它“別出手眼”,“大有補于世道人心”。汪本鈳在《續刻李氏書序》中說:“ 一點攛自足天下萬事之是非,而
一咳唾實關天下萬世之名教”,給予很高評價。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不收李贄著作,對其反圣教思想大為不滿,指責其“排擊孔子,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為罪不容誅。”
上一篇:《續武經總要》的主要內容,《續武經總要》導讀
下一篇:《續資治通鑒》的主要內容,《續資治通鑒》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