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論》的主要內容,《物理論》導讀
《物理論》是魏晉時期 一部自然哲學專著。楊泉撰。《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皆著錄有16卷。宋時佚失。清代孫星衍據宋馬聰《意林》以及《太平御覽》中所引該書文字輯為1卷,列入《平津館叢書》 刊行。但孫氏所據 《意林》為 “武英殿”本,其中《物理論》 與傅玄的《傅子》 互相混雜,不可據,清嚴可均曾作校勘。此外還有清黃奭輯,清道光中甘泉黃氏刊光緒中印《漢學堂叢書》本。在眾多版本中,以清王仁俊所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稿本最準確精當,此稿本現藏上海圖書館。
楊泉 (生卒年不詳) 字德淵,三國時吳國會稽郡(今浙江紹興) 人。隱居著書,是江南地方在野的庶族知識分子。吳亡后,不仕晉。著作除 《物理論》外,還有 《太亢經》 14卷,《楊泉集》 2卷,均亡佚。僅剩《物理論》輯本,和《五湖賦》、《織機賦》 等,收入清嚴可均編 《全上古三代漢魏三國六朝文 ·全三國文》。
現存《物理論》輯本1卷,其內容涉及天文、歷法、地理、物候、農學、醫學及手工業工藝等各個方面。其中值得重視的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探討世界本原的問題上 ,《物理論》提出了以 “水氣為本論”。認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氣也。水土之氣,升而為天。”“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氣,發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天由元氣所組成,而元氣則來自于水,水是天地元氣日月星辰的根本。《物理論》的天道觀是唯物的,它還論述了唯物的人死神滅論。它說:“人,含氣而生,精盡而死。死,猶澌也,滅也,譬如火焉,薪盡而火滅,則無光矣。故滅火之余,無遺焰矣;人死以后,無遺魂矣。其次,肯定“自然之理”客觀性的同時,充分注意人的能動性,提出了積極辯證的天人關系說。在天人關系上,《物理論》反對 “天人感應”的神權理論,又反對“自然無為”的天道觀。認為人在天力之下,并不是消極無為的。譬如農業耕作,“陸田者,命懸于天”,人力雖修,但遇水旱不時,就會前功盡棄。但如果換種水田,就“制之由人”,“人力茍修,則地利可盡。”該書還提出人性可以后天造就的,“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圓則圓,置之方則方; 澄之則淳而清,動之則流而濁。”《物理論》贊揚用人力制造機械來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稱贊工匠的聰明才智,指出:“方圓規矩出乎心,巧成于手,”“非睿敏精密,孰能著勛,形成器用哉?”在天人關系上十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其三,是對社會政治經濟的議論。《物理論》反對豪門士族專權而主張“審官擇人”。認為人主以政御人,政寬則奸易禁,政急則奸難絕,主張寬政薄斂,認為“民富則安鄉重家,敬上而從教: 民貧則危鄉輕家,相聚而犯上。”《物理論》還反對士族名士的清談之風,認為“虛無之談,尚其華藻,無異春蛙秋蟬,聒耳而已。”指斥當時望風承聲的選舉造成了浮華的風氣,非但不能發現真正的人才,反而造就 一批“雄聲而雌視” 的虛偽之徒。
現存的 《物理論》輯本雖然支離破碎,只語片言,但仍不難看出該書是魏晉時期優秀的唯物主義的自然哲學著作。它提出的“以水氣為本”的天道觀,不但具有唯物主義的傾向,而且沖破了封建傳統的天尊地卑,地服從于天的說教,指出地比天更根本,萬物統 一于水。它提出的人死火滅的神滅論,是從漢代桓譚、王充到南朝何承天、范縝等人神滅論體系中不可缺少的 一環。它特別注重“良農之務”、“工匠之巧”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這種積極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與玄學家鼓吹的 “無為無造”、“順命而終”的宿命思想是對立的。《物理論》力圖從當時可能達到的理論水平,去理解自然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專門去作這種工作,在我國古代思想家中,幾乎是絕無而僅有的”(任繼愈 《中國哲學發展史 ·魏晉南北朝》)。它不愧為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發展史上重要的論著。
參考文獻
- 1. 歐陽建: 《言盡意論》見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漢魏三國六朝文·全晉文》) 中華書局, 1958。
-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86。
- 3. 肖萐父、 李錦全主編: 《中國哲學史》, 人民出版社, 1982
上一篇:《物理小識》的主要內容,《物理小識》導讀
下一篇:《玄珠錄》的主要內容,《玄珠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