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的主要內容,《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導讀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是清人王錫祺輯錄編纂的一部清代地理著作匯編,可謂集清人地理論著之大成,是研究清代地理學史的重要集合資料。
王錫祺(生卒年不詳),字壽萱,晚號瘦冉,南清河 (淮安清河)人。大致生活在咸(豐)同 (治)以至光緒年間,卒年60歲左右。他天資開敏,喜歡制曲,工于辭章,尤愛集書。在青年同學中屢以詩賦奪冠。嘗覽“山經地志,為輿地叢鈔,分類別部,一續再續,都百十萬言”,“統曰 《小方壺齋叢書》,海內識字者莫不知有小方壺。小方壺之名,與知不足齋、粵雅堂埒。其中最關文獻者,有阮吾山先生《茶余客話》足本,顧秋碧先生《補后漢書藝文志》,丁儉卿先生《山陽詩征》。”又編《續山陽詩征》,視正編尤夥。書成之后,鉛版印之,乃廣為流傳。平時不事生產,家道中落,至上海、南京等地,分纂省志。后復游滬,以目生白翳,且病瘍而卒于泰州。除匯編《輿地叢鈔》外,著有詩文多卷。他自謂為免井蛙之誚,乃廣泛搜羅清人所撰各種地理典籍,匯為一編,或全載,或選編,或節錄,依內容歸類,用藏書室之名以名書,稱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于光緒丁丑年(1877)夏刊行。他在《序言》中寫道: “我朝龍興,遠近悉臣,一時金馬貴人,從豹尾屬車,從容載筆,中樞內侍,未閫大帥,秉鉞遄征,出使異徼,亦抒所長,詳記經歷。他若國家肇基之使臣蒞節之域,騷人逸士所瀏覽,幕官寓公所造次,大而征伐綏服,小而聘問來往,遠而衛藏新回疆,近而土司苗彝境,旁及東偏諸與國內地山海之形勝,外洋道里之情勢,寰宇五大洲之新奇詼詭,靡不元元本本,殫見洽聞,如數掌螺,如睹聚米,無事陸輪水楫,一開卷間,即如身親其境,亦無病寡陋焉。余不學長益,無所成就,然聞人談游事,則色然喜,蓋閱諸家紀錄,與夫行程日記,即忻然而神往。竊惟局促囿一隅,深可慚恧。因上溯國初,下逮近代,凡涉輿地,備極搜羅,得如千種,厘為12帙,約數百萬言。續有所獲,仍逐次增入,庋諸座右,既以自怡,并擬公同好,非敢縱談九垓八埏也,亦求免夏蟲井蛙之誚爾。”
本書在編次上,先為序言,繼為例言26則,主要講述各帙編次先后的理由。接下來是總目錄。全書分正編、補編、再補編三部分,正編、補編、再補編各12帙,共計收各種地理著作、論文1436種。是一部集清代輿地學著作大成的文論匯編。對從事地理學研究和清代地理學史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選錄的地理著作,內容廣泛,包括地理總論、各省分論、旅行紀程、山水游記、風土物產、邊疆地理、鄰國地理等。從內容構成上看,以本國地理為主,共46卷,占72%;本國地理中,游記比重又占近70%。外國地理比重較小,僅18卷,占28%,且主要限于鄰國,其它各種地理,實如鳳毛麟角,屈指可數。這正好反映了清代地理學發展的狀況和特點,也反映了清代長期閉關鎖國的時代背景。王錫祺輯錄的絕大多數地理著作,限于記述極少涉及到地理學理論的探討,這說明我國清代雖然早在康熙年間已傳入西方近代地圖測繪的方法,但就地理學的總體而言,仍然是古代傳統地理學的發展和延續。地理學仍附庸于歷史學,沒有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近現代科學。
本書收錄既廣,就不能不有所取舍刪節,為節約篇幅,概未注明出處。因而作為一般讀物翻閱尚可,如果作為學術研究之用,就嚴重地影響到這些著作的學術價值。編者選錄著作時,將所有繪圖一概略去,這是本叢書不足之處。然將一代輿地之書,匯于一編,中外地理,舉手可得,許多難得地理著作,書中均有收錄,頗便讀者使用。故搜羅匯編之功,不可低估。
上一篇:《小山詞》的主要內容,《小山詞》導讀
下一篇:《小腆紀年附考》的主要內容,《小腆紀年附考》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