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詩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張應昌編選。張應昌(1790~1874),字仲甫,號寄庵,浙江歸安人,改籍錢塘(今杭州市),嘉慶十五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舍人。《清詩鐸》原名《國朝詩鐸》,26卷,是一部頗有特色的清詩總集。張應昌從咸豐六年到同治八年,用了14年時間,從幾百種詩集和詩話中選錄了上起清初(包括明末遺民)下迄同治年間911位詩人的詩5000余首。其中不少是不著名的詩人,他們的作品多虧此書的收錄而保存下來。此書按題材分門別類編輯,便于按內容選取閱讀。在需要了解詩人的簡歷和著作時,可參閱卷首的《詩人名氏爵里著作目》。此書編選的目的,在于“本為吏治民風而輯”(《凡例》),因而“專擇其關乎警覺之義者錄于篇,名之曰‘鐸’,以宣民隱,以資吏治,以厚風俗,以清政原,可以勸,可以懲”(《朱序》)。如《田家》、《稅斂》、《科派》、《災荒》等類目中,不少作品真實地反映了階級壓迫和民生疾苦。從產生于清代中葉的作品中,還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大起義前夕的歷史背景;一些鴉片戰爭時期的作品,記錄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業績。書中那些暴露當時社會各種黑暗腐敗現象的詩,有助于認識清代社會;而那些為皇帝歌功頌德、宣揚忠孝節義、誣蔑農民起義的詩,則可以作為反面資料用于研究工作。此書有同治八年永康應氏秀芝堂刻本。1960年中華書局排印出版時,作了斷句,并附有作者索引。
上一篇:《清詞綜》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照世杯》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