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通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通典》原名《皇朝通典》,《續通典》的續編,清亡后通用今名,是一部記述清代典章制度的專門政書,清乾隆朝三通館臣奉敕編修。記載自清初(1616)至乾隆五十年(1785),170年間的典章制度,全書共100卷。體例與《續通典》相同,也分九門,即食貨17卷,選舉5卷,職官18卷,禮22卷,樂5卷,兵12卷,刑10卷,州郡7卷,邊防4卷。所不同的是,各門細目,根據清代史實情況略加調整,如《兵典》部,首述清代獨有的八旗軍事制度。卷首有《凡例》4則。此書取材以《清會要》、《清律例》、《清一統志》、《大清通禮》、《大清會典》等書為主,編撰者將搜集的大量資料,分門別類,精心編排,便于檢閱,頗為得當,是研究清開國至乾隆中期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重要參考資料。研究清代歷史典制,把這本書與《清史稿》、《清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清通志》等書,一起研讀,互為補充,非常必要。該書在清代武英殿刊本及浙江書局復刻本中,均與《三通》合刊。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萬有文庫》二集有《十通》(通志、通典、文獻通考、續通志、續通典、續文獻通考、清通志、清通典、清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合刊本,《清通典》影印精裝1冊。
上一篇:《清宮十三朝演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清通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