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比利時布洛克曼著。本書全名為《結構主義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商務印書館1980年9月根據荷蘭里德爾公司1974年英譯本翻譯出版,全書13萬4千字。
結構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緊接在存在主義之后,并作為其對立而出現的。結構主義著作中表面上那種超然的客觀主義是與薩持和加繆的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悲觀色調成鮮明的對照,但結構主義在認識論與方法論方面具有明顯的反辯證法性質。一些結構主義者割裂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共時性與歷時性(靜態結構與動態發展),客觀社會規律與人道主義、形式邏輯與辯證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結果得出一系列極端形式主義的錯誤結論,但作為現代西方哲學與社會科學諸流派的一種混合物的結構主義,也提出了諸如個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等一系列哲學問題值得我們考慮和研究,本書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著重介紹了結構主義哲學產生的思想淵源,以及它與其他各哲學流派,各人文學科及自然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作者指出,結構主義是各種思想相互融通的一種產物,他強調注重方法學(符號學方法)是結構主義的主要特點,而其方法學的核心部分又是結構主義的語言學,因此德·索緒爾以及其學說衍生而來的種種語言學派成為本書貫穿的主題。書中還表明,結構主義遠不止是人文科學中的一種方法學,而是就其目標和活動規模來說都堪與先前的存在主義相比擬的一種社會思潮。作者布洛克曼作為比利時著名的美學家和現象學研究者,他在追溯結構主義與其他哲學流派的聯系時,特別突出了現象學的影響。
上一篇:《經律異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綠窗新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