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預期:八十年代的宏觀經濟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本書由楊魯軍、虞紅根據麥克米蘭公司1984年第1版譯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出版,收入《當代學術思潮譯叢》。凱恩斯主義在70年代的“滯脹”面前一籌莫展,各種反凱恩斯理論紛紛出籠,理性預期學說便是其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
作者邁克爾·卡特和羅德尼·麥道克均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雖然不是理性預期學說的代表人物,但論述深入淺出,條理清晰,準確地反映了這一理論的全貌。全書12萬字,分別從預期理論的產生與發展、預期的方式和模型、預期與總需要政策的關系及對經濟學的影響、預期的偏差與困難等方面,分7個章節清晰地描述了預期理論發展的每一個足跡。理性預期理論認為,參與市場活動的人們在進入市場以前就已經充分了解了以往和現在市場變化的信息,并已經把它們結合起來做出了判斷。而人們這種傾向于從自身利益出發的反映往往會使政府的決策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由此得出結論,國家對經濟的任何形式的干預都是無效的,而且還是有害的。因此,政府應取信于民,不要干預經濟,而要順其自然。可見,理性預期理論是一種徹底的經濟自由主義。
在70年代初,宏觀經濟理論陷入了嚴重危機。理性預期理論的出現,被冠以“80年代的宏觀經濟學”。本書的一大特點是,詳盡而又縝密地展開了理性預期理論與其它主要宏觀經濟思想的頡頑與交融,讀者在了解理性預期理論的同時,亦將洞悉今后宏觀經濟學發展的新動向。
上一篇:《琺瑯與玉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生命是什么》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