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周朝俊,字夷玉。浙江鄞縣人。明代戲曲家。有傳奇10余種,今僅存《紅梅記》。該劇部分取材于明初瞿祐《剪燈新話》中的《綠衣人傳》,并參考史書及民間關于南宋奸相賈似道的傳說,博采精選,重新構織而成。該劇有兩條線索:一寫書生裴禹與盧總兵女兒昭容的悲歡離合,一寫裴禹賈與似道侍妾李慧娘的生死愛情。劇情是:裴禹游西湖,李慧娘屢屢顧盼,贊之為“美哉一少年”,致為賈似道嫉恨殺害,以儆戒諸妾。盧總兵夫人孀居西湖,女兒昭容春日登樓,折梅吟詠,裴禹恰在墻外,昭容即以梅相贈。賈見昭容貌美又欲謀取為妾,裴禹設法搭救。賈拘裴于密室,李慧娘鬼魂深夜與裴禹幽會,并救出裴禹。后裴禹與昭容完婚。全劇把愛情故事與反奸斗爭交織在一起,開戲曲作品“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之先河。《桃花扇》就是它的發展。該劇成功之處在于對賈似道殘忍和荒淫的揭露,以及關于李慧娘的描寫。李慧娘“一身雖死,此情不泯”。《幽會》一場寫李慧娘的游魂去見情人,“賊子呵道俺殘魂只索把花根傍,那知又向人間魅阮郎”,暴力可以扼殺她的生命,卻撲不滅她心中的愛情。關于李慧娘的描寫想象馳騁,凄婉絕麗,哀怨動人,因此,李慧娘的形象一直活躍在舞臺上。1961年,孟超把《紅梅記》改編為昆曲《李慧娘》,并由北方昆曲劇院演出,引起了一場關于鬼戲的討論,蕩起軒然大波。
《紅梅記》有萬歷廣慶堂刊本、玉茗堂評本、劍嘯閣刊本、三元堂刊袁中郎評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星琦校注本。
上一篇:《精神分析引論新講》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