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卡梅故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在阿拔斯朝中斯,阿拉伯文學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文體——“瑪卡梅”,最早寫這種短篇韻文故事的是赫邁扎尼(969~1007),留傳下瑪卡梅50余篇;另一位阿拉伯作家哈里里仿效赫邁扎尼,在11世紀末、12世紀初創作了自己的《瑪卡梅故事》50篇。他的這些韻文故事詞藻瑰麗、講究聲韻,刻意追求藝術形式美,被認為是這種獨特文體的絕頂佳作。哈里里的《瑪卡梅故事》以一個四處漂泊的說書人哈里斯講述故事貫穿全書。各篇故事的主人公均為艾布·宰德,一個能講各種精彩故事的飽學的老乞丐。說書人和主人公在各篇“瑪卡梅”中交錯出現,通過表現他們和不同人物的關系,以主人公在游歷中變化身份及手法從而擺脫困境、維持生計的情節,反映了當時阿拉伯社會的現實生活。《薩那的教長》一篇,敘述哈里斯來到也門薩那街頭,望見一圈人圍著一位正在慷慨激昂發表演講的教長。教長以其虔誠之心,告誡人們要避開貪欲的誘惑,走上真主指引的正路。演講完畢,人們將錢幣拋到他腳下。在夜幕中,哈里斯跟著教長來到一個山洞,洞中點著明亮的蠟燭,餐桌上擺放著烤羊、美酒和水晶杯。他感到迷惑。教長對他說:“聽著!我打扮成人們喜歡的樣子,說他們愛聽的話,然后拿他們的錢,到這兒來享受。”原來,教長就是艾布·宰德。故事通過戲劇性的情節,嘲諷了丑惡的社會現實。“瑪卡梅”原意為“聚會”,引申為在公眾場所講故事,類似中國的“評書”、“評話”。它是阿拉伯古典小說的雛形。哈里里的《瑪卡梅故事》對后世阿拉伯文學的發展曾產生過巨大影響。
上一篇:《玉臺新詠》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真理與方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