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昌與昆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昆昌與昆平》,泰國長篇敘事詩,原為阿瑜陀耶王朝二世時期(1317~1371)據民間口頭流傳而成,后在泰緬戰爭中散失。到曼谷王朝二世時,國王納帕萊及詩人順吞蒲、通育等10余人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編寫成書,經泰國家圖書館館長丹隆拉差努帕等整理、校訂于1917年出版。泰國古代,素攀地區有三家大戶。一是昆格萊家,有個兒子叫帕萊構;二是昆西威猜家,兒子叫昆昌;三是攀順約他家,有個美麗的女兒叫娘萍。3個孩子一次做游戲:昆昌當丈夫,娘萍扮妻子,帕萊構把娘萍搶走,后發生血腥搏斗,許多孩子負了傷。這可怕的游戲在十幾年后成為現實重現。帕萊構5歲喪父,15歲出家當和尚,學習經文武藝,頗受師傅賞識。一次廟會上,他遇見娘萍并相愛。這時,富有的昆昌也愛上娘萍并向她求婚。最終娘萍與才貌雙全的帕萊構成婚。婚禮后3天,國王命帕萊構領兵征討清邁國,收復失地,娶美貌少女勞通為妾,并被國王封為“昆平·盛沙坦”,昆平出征,娘萍思念成疾,聽從和尚更名改嫁可消災祛病的卜卦,改名宛通,果然病愈。昆昌乘機散布昆平已死的謠言,并逼迫宛通與自己成婚。此時昆平歸家,宛通見丈夫已有新歡,賭氣嫁給了昆昌。后昆平得罪國王,被關入牢獄。18年后,清邁王又向泰王宣戰,國王見無人敢于掛帥迎戰,遂釋放昆平,征討清邁王。得勝而歸,昆平與宛通之子乍門威勸母親回到父親身邊,宛通猶豫不決。國王令她在昆昌、昆平之間作最后抉擇,宛通仍左右為難,國王認為她是紛爭的禍根,令斬首示眾。這部長詩描寫了泰國民俗、宮廷生活,生動曲折的情節、濃郁的民族風格,使它在泰國家喻戶曉,至今仍被泰政府列為文科教材。此書曾由泰國女作家集格森·西汶倫譯成法文在巴黎出版。
上一篇:《舊聞證誤》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春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