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變文論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周一良、白化文編輯。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變文,是唐代通俗文學形式之一,又簡稱“變”。當時有一種稱為“轉變”的說唱藝術,在表演中,往往與圖畫相配合,一邊向聽眾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其圖稱為“變相”,其說唱故事的底本稱為“變文”。內容大體可分兩類,一類講述佛經故事,宣傳佛教經義;一類講述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形式約有兩種:(1)散文韻文相間;(2)全部散文。第一種形式較為常見,對后來的鼓詞、彈詞等都有顯著影響。鄭振鐸說:“‘變文’的意義,和‘演義’是差不多的。就是說,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說一番,變化一番,使人容易明白”。(《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從一些材料上證明,宋真宗時,曾明令禁止僧人講唱變文,于是這一重要的文學形式,湮沒無聞,直到敦煌石室的發現,方使之重見天日。許多學者對它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刻的研究,是敦煌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敦煌變文論文錄》是對這方面成就的一個總結,它以編選單篇論文為旨,共收王國維、向達、周一良、王重民、白化文、陳寅恪、趙景深、馮沅君、容肇祖、王利器等學者的論文60篇。“自斯學創立以來,有關的論文,包括報刊中散見的和曾編入某種文集的基本上都收錄了。這些資料散在各處,搜集不易,匯總起來,省去后來人尋覓之勞,自覺不是毫無意義。反映在這部書中的解放前后的研究業績,應當說還是值得重視的”(《出版說明》)。編者還希望該書的出版能促進變文研究的繁榮。本書所收論文,編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通論性的,一部分是對單篇作品的專題研究。書末附錄蘇聯所藏說唱佛經故事類作品5種。這幾篇材料公開發表的時間較晚,《敦煌變文集》中未收,經編者重加校訂,供研究者參考。
上一篇:《故事海》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文化和價值》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