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戰國時期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道家學派的重要典籍之一,與《老子》并稱為《老》、《莊》。又名《南華經》。莊子名周(約前369~約前286),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先秦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生卒年月,學術界有不同看法,司馬遷《史記》說他與魏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說繼承和發揚老子的道家思想,但較老子更為注重抽象概念的探討,對“有無”、“生死”等概念、宇宙的起源和萬物的本質等問題,有充分的論述。反對以形式邏輯作為追求真理的認識方法。在政治觀和社會觀上,主張取法自然,恢復上古的自然生態。其學說是對老子學說的極大發展,對于后世哲學以及文藝美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今本《莊子》共33篇,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3部分。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內篇《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大宗師》等7篇為莊子本人的著作。外篇和雜篇《秋水》、《知北游》、《天下》等篇為莊子后學或道家其他流派的著作,其中一部分反映了莊子的思想。該書在漢代一度不被重視,到魏晉時才產生出較大影響,與《周易》、《老子》并稱為《三玄》。唐天寶元年(727),詔號《莊子》為《南華真經》,《莊子》正式成為道教經典之一。歷代學者注釋《莊子》的很多,較為重要的有晉郭象《莊子注》,唐陸德明《莊子釋文》和成玄英《莊子疏》。明焦竑有《莊子翼》。清王先謙有《莊子集解》,有《諸子集成》本。清末郭慶藩《莊子集釋》,采用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陸德明釋文,又吸收了清代學者的文字考訂成果,是目前較為流行的版本,1961年中華書局出版有標點本,共4冊。此外,近人馬敘倫的《莊子義議》、王叔岷的《莊子校釋》、今人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也都是較為通行的版本。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大肆焚書,《莊子》罹秦火之厄,成為禁書,公元375年,前秦苻堅又一次下令禁止此書流傳,違者棄市。
上一篇:《平寇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庚子記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