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西漢初陸賈著。全書12篇。陸賈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和開國功臣,曾奉命出使南越,使南越王趙陀向漢稱臣。劉邦死后,又曾為丞相陳平劃策,剪除諸呂,迎立文帝。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劉邦得天下后,陸賈時時對劉邦稱道《詩》、《書》,勸說劉邦逆取順守,奉行仁義,吸取亡秦的教訓,總結治國的經驗,為劉邦所接受。劉邦令陸賈總結古代各國成敗的原因。陸賈粗述其存亡之征,寫成12篇,每奏一篇,劉邦都大加稱贊,并將這12篇文章命名為《新語》。其中第1篇為道基,第2篇為術事,第3篇為輔政,第4篇為無為,第5篇為辨惑,第6篇為慎微,第7篇為資質,第8篇為至德,第9篇為懷慮,第10篇為本行,第11篇為明誡,第12篇為思務。其思想傾向除本于儒家,尤其是荀子外,也雜有漢初黃老道家的色彩。其中也保存有不少史料。歷代學者均曾有較高評價,王充《論衡》將陸賈與董仲舒及司馬遷、劉向、揚雄相并提,稱“《新語》陸賈所造,蓋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觀。鴻知所言,參貳經傳,雖古圣之言不能過增。”但對于該書真偽,歷代學者亦有置疑。該書《漢書·藝文志》未著錄,僅《七略·諸子略》著錄有《陸賈》23篇,似非司馬遷所見12篇本。南宋黃震《黃氏日抄》指出:“其文煩細,不類陸賈豪杰士所言。賈本以《詩》《書》革漢高帝馬上之習,每陳前代行事,帝輒稱善,恐不如此書組織以為文。若賈本旨謂天下可以馬上得,不可以馬上治之意,十二篇咸無焉。則此書似非陸賈之本真也。”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更是條舉數事,懷疑它“其殆后人依托,非賈原本與?”版本主要有明代李庭梧、姜思復、胡維新、范大沖刻本,和清代嚴可均、宋翔鳳、近人唐晏校本。1986年中華書局出版王利器《新語校注》,以浮溪精舍刻宋翔鳳校本為底本,其他版本為校本,書后并附有《新語》佚文、《楚漢春秋》佚文及書錄等,為《新編諸子集成》之一,是目前的較好版本。
上一篇:《新序》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昌黎先生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