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是19世紀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該書寫作于1863~1869年。目前,我國已有多種譯本,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過董秋斯的譯本。小說以1812年俄國抗擊拿破侖侵略的衛國戰爭為中心,以包爾康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和庫拉金4個貴族之家在戰爭與和平時期的生活變遷為線索,著重描寫了:俄奧聯軍和拿破侖軍隊在奧地利會戰,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斯摩棱斯克大火、鮑羅金諾戰役、法軍進入莫斯科、莫斯科大火、俄軍撤退、全民性的抗戰,法軍全面潰退、12月黨人運動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真實地再現了19世紀初期俄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深刻反映了不同階級中各個階層的生活面貌和心理狀態。提出了許多社會、哲學和道德等方面的重大問題。作品在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偉大作用的同時,也精心刻畫了軍事天才,俄軍統帥庫圖佐夫的形象,并和個人野心家拿破侖作了強烈的對比。作品批判了以庫拉金為代表的遠離人民、漠視祖國命運的宮廷貴族,贊揚了羅斯托夫、包爾康斯基的愛國精神。通過安德烈、彼爾這兩個理想人物的生活經歷,揭示了小說中的重大主題——俄國貴族的前途和命運。書中宣揚的“勿以暴力抗惡”的觀念,則是作者哲學思想的概括。小說氣魄雄偉,脈絡清晰,情節縱橫交錯,結構完整統一。書中大量對照的手法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小說敘述和政論結合,在客觀真實的描述中,抒發著作者哲學的歷史的見解,作者獨特的心理分析和內心獨白揭示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作品中充滿詩意的景物描寫,則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俄羅斯自然風景畫。
托爾斯泰以其漫長的一生相繼創作了小說《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和劇作《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活尸》等一系列作品,這位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的作家為后世留下了一份極為浩翰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上一篇:《戊戌政變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文史通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