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唐李吉甫撰。共40卷,目錄2卷。原名《元和郡縣圖志》,有圖47幅,至南宋時圖已亡佚,故略稱為《元和郡縣志》。李吉甫(758~814),字弘憲,唐憲宗時任宰相,好學能文,尤精國朝故實,入仕后,肯于存問閭里疾苦,興修水利,筑堤溉田。常病方鎮強恣,主張削弱藩鎮勢力。元和六年(811),曾主持平定劍南節度使之亂。元和九年,又經度收取淮西,是晚唐政治集團中較有遠見的人物。該書共40卷,目錄2卷。原名《元和郡縣圖志》,有圖47幅,至南宋時圖已亡佚,故略稱《元和郡縣志》。以唐憲宗元和八年(813)為準,依次記述當時十道所屬的各府、縣戶數、沿革、道里、山川、貢獻、古跡等。作者自序其統撰宗旨說:“成當今之務,樹將來之勢,則莫若版圖地理之為切”,“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勢勝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此微臣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同覽也”。具有鮮明的實用傾向。該書內容涉及廣泛,而以記載疆域沿革、水利、經濟和人口四方面為主。其中記載唐代疆域,往往追述到周秦兩漢,許多關于南北朝政區沿革的記載,因各史記載簡略,保存史料,尤為可貴。水利方面,記載大小河流共550余條,湖澤陂池共130多個,對于研究自《水經注》以后300余年間河流湖泊的變遷,有重要的價值。經濟方面,于每州之下,列有貢賦一項,記載各地區物產分布情況,諸如各地特產、礦物、手工業、水制設施、監牧場地、馬匹數字、冶官鑄錢、產油礦井等等,有的州下還有鄉一級的詳細記載,是研究唐代經濟地理的珍貴史料。該書取材廣泛,引用書籍和碑記100余種,其中有許多今已失傳的珍貴史料,為《太平寰宇記》、《讀史方輿紀要》、《嘉慶重修一統志》等所肯定和引用。該書體例也較為完善,如在府州下附載府境、州境,列其“四至”、“八到”,又創有“貢賦”一項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該書“體例最善”,后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范圍”。是現存最早較完整的全國地方總志,對后世地方總志的編纂有很大的影響。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武英殿本,光緒六年(1880)金陵書局刻本。1983年中華書局據金陵書局本為底本,參校以其它各本,出版有《元和郡縣圖志》校本,共2冊,為目前最好的普及本,附清周夢堂《元和郡縣圖志闕卷逸文》、繆荃孫《元和郡縣志闕卷逸文》2種,可參考。
上一篇:《元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元詩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