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治國》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老子》第五十七章。以首句名篇。今人高亨《老子注譯》說:“這一章是老子的軍事論兼政治論。老子生在諸侯兼并、戰爭頻繁的春秋末期,他認為從事政治有兩個目的,首先要保衛本國,其次要統一天下。國家政治不好,戰爭失敗,就不能自存,所以主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但是要想統一天下,則非實行無為政治不可。所以說:‘以無事取天下’。接著他指出:有為的政治都是亂的因素,無為的政治才是治的根本。其實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今人林語堂《老子的智慧》說,此章是說“民干政的危險。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們知識的增長,把混亂帶進了世界”,于是怒斥“人性墮落”和“狡猾、偽善的滋長”。今人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說:“《老子》的作者把工藝技巧認定為社會禍亂的原因,認為‘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他們要求廢除工藝技巧,甚至認為盜賊之產生也是由于工藝技巧的關系。他們說:‘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又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可見他們對工藝技巧的深惡痛絕。堅決反對工藝技巧是道家經濟思想的特點。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從這里,不僅可以看到老子對于一切刑政的非議,也可體會出老子所生存的時代,戰亂及權力橫暴的地步。可見老子提倡‘無為’并非無的放矢。威廉詹姆士說:‘自以為有資格對別人的理想武斷,正是大多數人間不平等與殘暴的根由。’為政者常自以為是社會中的特殊角色,而依一己的心意擅自厘定出種種標準,肆意作為,強意推行。老子的不干涉主義與放任思想是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當時‘無為’思想的提出,一方面要消除統治集團的強制性,另方面激勵人民的自發性。”此章是老子對“無為”(即不做違背自然規律之事)的政治社會觀點的概括。在文治方面,他提出要以清靜之道治國;在武功方面,他主張要以詭奇之法用兵,總之治理天下的原則應是:不違背規律,不攪擾人民。全文論點明確,層次清晰,語句短促有力,整飭之中富于跌蕩之美,讀來音韻諧美。雖然,老子的“無為”主張在當時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至于“忌諱”、“利器”、“伎巧”、“奇物”、“法令”是導致人民貧困、社會混亂的根源這一提法更是荒謬的,但文中亦不乏可取之處,如“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在今日仍具有借鑒意義。
上一篇:《代悲白頭翁》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共工怒觸不周山》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