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九斿
【出典】 《周禮·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禮…建常九斿。”東漢·鄭玄注:“常,旌旗也。斿,其屬幓垂者也。”又,同書《考工記·辀人》:“龍旗九斿,以象大火。”東漢·鄭玄注:“交龍為旗,諸侯之所建也。大火,蒼龍宿之心,其屬有尾,尾九星。”唐·賈公彥疏:“自此以下,為上造車,車上皆建旌旗,故因說旌旗之義。……言九斿者若此,正謂天子龍旗,其上公亦九斿,若侯伯則七斿,子男則五斿,《大行人》所云皆是。”《文選》卷三東漢·張平子(衡)《東京賦》:“云罕九斿,闟戟轇輵。”三國吳·薛綜注:“九斿,亦旗名也。”
【釋義】 斿,旌旗的下垂飾物。九斿,有九條飾物,代指九飾之旗,古代天子所用。
【例句】 九斿七萃著聲明。(無名氏《奉祀太清宮三首·導引》3706)這里以“九斿”同“七萃”(參見該條)合用,代指皇帝出行時的儀衛。
上一篇:典故《九年面壁》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九日黃花兄弟會》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