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第五號屠場》
馮內古特的成名作,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藝術特征的作品。
小說是在作者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親身經歷的基礎上寫成的,主人公畢利與作者有著驚人相似的經歷: 剛參加戰爭就被俘,關在德累斯頓戰俘營里服苦役,1945年2月,英美盟軍為徹底打敗德國納粹而對不設防的德累斯頓進行了一次毫無軍事意義的大轟炸,使得這個文化古城沉入火海,十余萬居民葬身火窟。畢利因為藏身于第五號屠場——為存放即將屠宰的豬而修建的窩棚——的地下藏肉室里才幸存下來,戰爭結束后被遣送回國。
馮內古特曾經在一次談話中提及《第五號屠場》時說:“我是歐洲歷史上最大屠殺的目擊者,這個屠殺就是燒毀德累斯頓,德累斯頓這場大火像惡魔似的纏繞著他,使他時時刻刻擔驚受怕,坐臥不安。于是,1969年他終于寫成了他醞釀達四分之一世紀之久的“德累斯頓之書”——《第五號屠場》,通過畢利,通過這本書,表達了他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追求。
畢利回國后當了驗光配鏡的技師,娶了當地富豪的丑女,他們的兒子后來又參加了對戰作戰的特種部隊。而畢利氏44歲時被外星球特拉爾法馬多人派來的飛碟劫走,放在動物園里展覽,他在那里學到了不少知識,尤其是取來了人如何面對兇險的現實環境的“經”:“不理睬那可怕的時刻,而集中注意那美好的時光。”
畢利是個荒唐可笑而又玩世不恭的人物,患有精神分裂癥,舉止乖僻,滿口狂言中又摻雜著一種“警世通言”式的預見。他一直處于現實與幻境之中,目擊了人間天上的許多事物,正是通過這個人物的獨特經歷,作者既譴責了德國法西斯的不人道,又抨擊了同盟軍轟炸不設防城市的野蠻行徑,同時,由于畢利,作者又得以用其他星球上生物來嘲笑了人類發動戰爭是極其愚蠢荒唐的。
為了塑造精神分裂癥者畢利,作者創造了“時間旅行手法”來打破正常生活和藝術上的時空界限,使過去、現在、將來能來回跳躍,空間也能迅速變更。這樣,畢利睡覺時是個年邁的鰥夫,醒來可以是新婚燕爾; 走出門是1955年,而門外卻是1966年; 他可以看見自己無數次的生死……等等,從而造成一種濃厚的科學幻想氣氛。
全書沒有主要故事線索,小說中的時間隨作者作旅行。來回跳躍,場景迅速變換,因此小說讀起來似是一部札記。而文筆卻犀利幽默,語言隨物賦形,十分豐潤。
上一篇:西方文學·《局外人》
下一篇:西方文學·《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