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為
“最早詩人”的帕奴巴格德·阿加里亞開始描寫社會世俗生活,開創了尼泊爾文學的新階段。莫迪·拉姆·帕特是繼阿加里亞之后文壇上的重要人物。他創作了許多作品,并撰寫了《阿加里亞傳》。1886年他創辦了第一個月刊《廓爾喀—婆羅多生活》,大力提倡用尼泊爾語寫作,宣傳文學的革新和口語化,后被當局視為不軌而查禁。
20世紀初,空泛的贊頌詩和愛情詩再度興起,大多數作品格式僵化,內容貧乏。而詩人勒克納特·鮑德雅爾和特爾尼特爾·柯伊拉臘等卻主張文學應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鮑德雅爾的《籠子里的鸚鵡》、柯伊拉臘的《祭品》等作品就體現了他們的主張。這一時期,小說和反映社會現實的戲劇也開始出現。
隨著人民的覺醒,作家們的題材轉向下層社會,許多作品開始描寫“小人物”,民歌體裁的詩歌也大量出現,還形成了30年代以皮姆尼提·迪瓦里為先導的“自由體詩派”。勒克希米·伯勒薩德·德沃戈達的詩集《木那馬丹》就是用民歌體寫成的。德沃戈達的早期作品富于浪漫色彩,但嚴峻的社會現實使他的后期作品大多描寫真實的社會生活。他的《蘇羅珍娜》和《乞丐》以及皮·迪瓦里的《洗衣女人》等作品就是當時社會的寫照。伯爾·格里辛·沙姆則是哲理派詩人,他反對文藝作品宣揚抽象的善惡,主張激發人們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作家古魯·伯勒薩德·邁納里、帕瓦尼·比丘、布什格爾·沙姆謝爾、馬德里迦·伯勒薩德·柯伊拉臘、皮·迪瓦里和維希沃希沃爾·伯勒薩德·柯伊拉臘等人發表了許多描寫下層人民窮困潦倒、婦女無權等暴露社會黑暗的作品,推動了尼泊爾文學的發展。
40年代,人民大眾爭取民主自由的斗爭精神也開始反映到文藝作品中來。伯·格·沙姆的劇作《我》、《木貢達和英蒂拉》,古·伯·邁納里的《抵押》就是反對童婚和要求提高婦女地位的作品。維·伯·柯伊拉臘的《罪惡的眼鏡》、《拉黃包車的人》等作品,以描寫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來揭露統治者的罪惡。
1951年,納拉家族統治被推翻、文學朝著新的方向發展,追求個性解放、社會平等、提高婦女地位的各種作品大量產生。哈里德耶·金德爾·辛·伯勒坦的小說《一座墳》,戈巴爾伯勒·薩德·里瑪爾的長詩《母親 的夢 》以及皮·迪瓦里的獨幕劇《為何當大臣》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
上一篇:西西里詩派
下一篇:詩人的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