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四友齋叢說
筆記著作。明何良俊撰。該書初刻于隆慶三年(1569),三十卷,后又續撰八卷,合為三十八卷,重刻于萬歷七年(1579)。其初刻本自序稱:“四友齋者,何子宴息處也。何子讀書顓愚,日處四友齋中,隨所聞見,書之于牘,歲月積累,遂成三十卷云。‘四友’云者,莊子、維摩詰、白太傅與何子而四也。夫此四人者,友也。……叢說者,言此書言事細碎,其蕪穢不可理,譬之草木然,則冗冗不可為用者也。”全書分經、史、雜記、子、釋道、文、詩、書、畫、求志、崇訓、尊生、娛老、正俗、考文、詞曲共十六類,末卷又附以續史一類。其中談詩三卷自卷二四至卷二六,分別標為“詩一”、“詩二”、“詩三”,共一百四十則,可作詩話讀。“詩一”多論唐以前詩及詩法理論,又多稱引皎然、楊慎論詩之語;“詩二”多論唐、宋、元詩;“詩三”多論明詩。其詩學觀點,大抵主“性情”說,同時又標舉“風骨”,兼收“神韻”。如稱:“詩茍發于情性,更得興致高遠,體勢穩順,措詞妥貼,音調和暢,斯可謂詩之最上乘矣。”又稱:“六義者,既無意象可錄,復非言筌可得,……其要則在于本之性情而已。”“盛唐之所重者風骨也,少陵則體備風骨。”又稱:“嚴羽卿(按嚴羽字儀卿,明人多誤作嚴儀字羽卿)論詩,以為當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此詩家妙語也。又引禪家羚羊掛角、香象渡河等語,正以見作詩者,當不落理路,不著言筌,學詩者誠不可不知此意。”由這些詩學觀點出發,其評論歷代詩人,于六朝稱“當以三謝為正宗”;于初唐稱王績“能洗盡鉛華,獨存體質,……于情性最近”;于盛唐稱杜甫為“集大成者”,謂“王右丞之清深,李翰林之豪宕,王江陵之俊逸,常徵君之高曠,李頎之沉著,岑嘉州之精煉,高常侍之老健,各有其妙,而其所造皆能登峰造極者也。然終輸杜少陵一籌”;于中唐則盛稱白居易,謂“余最喜白太傅詩,正以其不事雕飾,直寫性情”,又稱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和元稹《連昌宮詞》“當為古今長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雖推崇唐詩,但亦給予宋詩一定地位,如稱:“蘇東坡、黃山谷、王半山、陳后山諸公出而詩道大備。”對于明代詩壇,書中亦推許李、何等前七子,甚至把李夢陽比作唐代的陳子昂,這反映了當時的一般看法。而對前七子的詩歌成就,則認為李夢陽“氣稍過勁,未免失之怒張”,何景明“但工于言句而乏意外之趣”,獨推邊貢“興象飄逸,而語亦清圓”,可謂特見。書中還記載了當時的一些詩人佚事,也有一定的資料價值。有中華書局《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唐音統籤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天津詩人小集十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