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何景明
字仲默,號大復山人。信陽(今屬河南)人。八歲能賦詩作文,被視為神童,十五歲中舉人。轟動一時,其所經過,往往被人圍觀。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登進士第,授中書舍人。時宦官劉瑾當政,曾上書吏部尚書許進等,勸其抵制權宦,措詞激烈,未被采用,遂告病還鄉。次年,被免官。劉謹失勢后,由李東陽推薦,復原官。武宗正德(1506—1522)間,朝政昏亂,武宗仍然寵信宦官,將宦官錢能家奴錢寧收為義子,抽調邊軍入京。景明上疏云:“義子不能畜,邊軍不當留,番僧不當寵,宦官不當任。”矛頭直指皇帝,朝野為之震動。正德十一年(1516),擢為吏部員外郎,直制敕房,出為陜西提學副使,曾痛毆在外欺壓百姓及官吏的太監廖鑾之家奴。在陜四年,以經術儒學誨諸生,因勞悴過度,引疾歸,至家六日卒。景明工詩,在京時與李夢陽、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相唱和,號為“七子”,后世稱為明前七子。七子中除去王廷相,增加朱應登、陳沂、鄭善夫、顧璘四人,號稱“十才子”。《明史》本傳稱其“與夢陽并有國士風”,但景明因年輩較低,不似夢陽之傲睨一切,以文壇盟主自居。景明亦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李、何二人取法不同。《明史》言“夢陽主摹仿,景明主創造”,頗能道中兩人的區別。夢陽學詩如臨古帖,景明則強調“領會神情,臨景結構,不仿形跡”(《與李空同論詩書》),并視所學對象皆為佛家所喻之筏,“言舍筏則達岸矣,達岸則舍筏矣”(同上)。其作品與其詩論基本一致,注重才情,清俊瀏亮。其古體詩中有不少揭露政治腐敗、社會黑暗以及人民痛苦的作品,表現出詩人的正義感,如:《歲晏行》描寫人民處于饑寒仍要納稅服役;《玄明宮行》借描寫劉瑾竭民力以造宮室,宮成而瑾敗,欲求一丘土而不可得之事,以告誡炙手可熱的權貴。其近體詩以攄懷寫志為主。景明注重詞藻音律的諧婉流暢之美,這在其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明月篇》即為這方面的代表作。李夢陽譏景明詩“讀之若摶沙弄泥,散而不瑩,又粗者弗雅也”(《再與何氏書》)。后世評價景明詩者則以肯定者為多。宋徵輿云:“仲默直欲追蹤《風》、《雅》,故微辭淡旨,以《三百篇》為則,其為漢、魏、六朝、初盛,不過因體以屬詞,存其形似耳。”(見《皇明詩統》)其詩文作品收入《大復集》,另撰有《雍大錄》三十六卷。孟洋為撰墓志銘,李開先為作傳。《明史》卷二八六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優古堂詩話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