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陳維崧
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父貞慧為復社名士,維崧少時即有才名,吳偉業稱之為“江左鳳凰”。其父宴集才彥名流,每侍于側,援筆作序記,千言立就,瑰瑋無比,眾皆驚嘆,莫不折輩與之交。長與王士祿、王士禛、宋實穎、計東等倡和,名益大噪。補諸生,困于場屋。后出游,詩壇酒社,到處逢迎。自王公卿相以下,凡賀贈、宴餞、頌述之作,必得其片紙以為榮。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年,被薦應博學鴻儒科試,列一等,授翰林檢討,與修《明史》,在館四年,勤于纂輯,以病卒任。維崧詩、詞、文俱佳,以詞及駢文聞于世。維崧一生浪跡四方,交游極廣,其詩多為題贈酬酢與記游記行之作,許多詩中涉及到明末清初的重大事件與才士名流。如《拙政園連理山茶歌》借寫蘇州名園拙政園中的一株山茶,述及此園主人陳之遴(順治朝大學士)在政治斗爭中的浮沉。《寄黃梨洲先生求為先人志墓》借向黃宗羲為其父求墓志,寫出了兩家世誼和明末清初的兩朝時局。《顧尚書家御香歌》借寫顧家好客為燃明朝所賜御香以抒發興亡之感。詩最后寫道:“君不見客衣零落詎堪論,半漬香痕半淚痕。忍看天寶年間物,我亦東吳少保孫。”其他如《酬許元錫》、《贈李研齋太史》、《得桐城方爾止先生書感賦兼懷密之先生》都是這類作品。這類作品不僅寫出了作者滄桑之感,也表達了對亡明的眷戀。其記行詩亦頗多感慨,如《汝寧雜感》:“莽莽平輿對水開,年年汝水抱城隈。已拚客到中原老,更值秋從絕障來。沙接郡樓寒拂檻,風傳戍鼓暮銜杯。秦川公子飄蓬甚,廢宅重經只自哀。”詩中所表現的是對游蕩生活的厭倦。維崧工于七言,七古歌行學吳梅村,婉轉流暢,風華典贍;七律出入于云間派,沉郁頓挫,格調蒼老;七絕則近于晚唐,哀艷流逸,怊悵纏綿,如:《紅橋》云:“輕紅橋上立逡巡,綠水微波漸作鱗。手把柳絲無一語,十年春恨細如塵。”著有《兩晉南北史集珍》六卷、《湖海樓詩集》八卷、《文集》六卷、《儷體文》十卷、《詞集》三十卷。《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一并有傳。徐乾學為撰墓志銘,尤侗、儲欣為之作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陳文述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