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意象統計法
詩歌研究方法。英國學者斯珀津(C.F.E.Spurgeon)所創。她根據意象的復現頻率,分析作品的情調和氣氛,并推斷作者的經歷、趣尚、甚至性情。從七十年代起,間或有人用于中詩研究。美國學者華茲生(Burton Watson)以流行的《唐詩三百首》為抽樣本,對自然意象作了統計。自然意象包括天氣、天體、山、水、樹木、花卉、草、鳥獸八大類。每類又分總稱(如花、鳥)和特稱(如蓮、蘭、雁、鶴)兩種。從統計結果看,總稱意象的復現次數特別多。他指出,從《詩經》、《楚辭》直到唐詩,其意象的概括程度逐漸增加;唐人寫景,多少是以粗線條勾勒,而非細致描繪;詩人的興趣,不在眼前景物,而在習用的比喻和象征(如松柏象征長壽和高風亮節,楊柳為詩句增添詩意,攀折楊柳代表送別);缺乏傳統喻義的意象比較少見,甚至根本沒有(《中國抒情詩風格》,紐約,1971)。華氏所論涉及意象的具體性,美籍華裔學者鄭樹森對此又作了研究。他衡量意象具體性的標準,是新批評派溫姆塞特(W.K.Wimsatt)的詞語三風格,即抽象的(如“工具”)、具體的(如“鏟子”)和高度具體的(如“生銹的花園鏟子”)。他所用抽樣本是葉維廉《王維詩選》英譯本。意象分類一仍舊例,但統計時新立“有無修飾語”一項。結果表明,意象多帶修飾語,平均占60%。論者人為,唐詩自然意象的具體性,游移在溫氏所分的第二、三類之間;與英詩不同,只能略加修飾,而英詩則可累加很多修飾語,是“高度具體的”;因此唐代寫景詩(王維)不可能產生英詩(華滋華斯)那種整體印象的特定性(《“具體性”與唐詩自然意象》,載《新亞學術集刊》創刊號)。美國學者詹瑪麗(Marie Chan)的岑參研究,也運用了意象統計法。她選來九十首邊塞詩(亦有他人之作),分作季節、時辰、衰亡、地貌、天氣、禽鳥、植物、戎馬生活、軍旅樂器等意象,分別作了統計。論者據以分析說,除了沙海、烽火、羽檄、銅鉦之外,詩中意象很少與寫中原景色者全然不同,邊塞詩因承了寫景詩的手法(《岑參的邊塞詩》,載《美國東方學會雜志》第98卷)。由于意象統計法割裂意象與上下文的聯系,有人懷疑它的科學性。
上一篇:詩詞研究·悖論說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戴復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