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飄逸
古代詩學概念。指卓然不群,飄然灑脫的風貌。唐代司空圖《詩品》寫道:“落落欲往,矯矯不群,緱山之鶴,華頂之云。高人惠中,令色絪缊,御風蓬葉,泛彼無垠。如不可執(zhí),如將有聞,識者期之,欲得愈分。”所形容的“飄逸”有兩方面的特征,其一,特立不群,離絕塵俗;其二,飄飄灑灑,自然無羈。楊廷芝《二十四詩品小序》:“飄則高下何定,逸則閑散自定?!逼洹稖\解》釋“飄逸”為“飄灑閑逸”,大略得其意。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標舉詩之九品,其中亦有“飄逸”,其《詩評》比較李白、杜甫:“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對后代頗有影響,評李白詩風格者常提“飄逸”。明代高棅《唐詩品匯總序》:“開元、天寶間,則有李翰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沉郁。”對李詩“飄逸”的品目,或許推衍自杜甫《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司空圖大概由此得到啟發(fā),所以有“落落欲往,矯矯不群”的形容。司空圖對“飄逸”風格的形成及創(chuàng)造也發(fā)表了意見,認為它植根于創(chuàng)作者內心的品性和修養(yǎng),是自然無偽地抒發(fā)出來的,如果有心求之,則必無收獲。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風教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高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