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 張蒼水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不分卷,明張煌言撰。煌言(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鄞縣(浙江寧波)人。崇禎舉人,明亡后與同邑錢肅樂起兵抗清,奉魯王監國在浙東、舟山一帶輾轉據守,官至權兵部尚書,魯王政權滅后,曾聯絡荊襄十三家農民義軍抗清,勸鄭成功取南京,并親自將義軍收復二十余城,康熙三年(1664)見收復無望,解散余部隱居懸岙島,后為清軍俘獲,不屈而死。
張氏為明末抗清領袖,其詩為抗清戰斗嚴酷而艱苦生活的記錄和詩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戰斗意志以及彪炳千古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寫照:“樓船十萬石頭城,鐘阜依然拱舊京。弓劍秋藏云五色,旌旗夜度月三更。”(《師次觀音門》)記錄了鄭成功和作者自己統率的義軍攻陷南京的情景;“相業侯封非我望,伯圖王業向誰論。可憐節在旌全落,獨恨交亡劍尚存。上客攝衣空有鋏,孤軍裹甲已無裈。也知戈朽難回日,誓死何妨絕影奔。”(《張書紳與范子瞻論余十余年來戎馬勞苦孤危,以詩見贈,讀之悵然。因次其韻》)這是作者的自白,他的犧牲奉獻完全出于愛國赤忱,沒有任何個人企圖,這個自白是代表了明末清初絕大多數獻身于抗清事業志士們的心聲的。
張詩反映了廣大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和清入侵者的殘暴,特別是作者被俘之后所寫的詩篇表現了詩人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其名句“生比鴻毛猶負國,死留碧血欲支天”千古傳誦。
其詩取境開闊,情感激昂,無凄楚郁結之感,戰斗性很強,故在清代張集列為禁書,只有手稿及抄本傳世。1901年章太炎據抄本排印,后經黃節校訂,由國學保存會刊行。全書分四編,第二編《奇零草》、第三編《采薇吟》為詩詞,后附張氏《年譜》、傳略、墓志、序跋、有關人物考略等參考資料。
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排印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唐五十家詩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白居易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