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體·章回小說
古代白話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其特點是全書分若干回,每回有回目,回目或用單句,或用偶句,以概括本回的主要情節。每回都在一個故事或情節的緊要處打住,并有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之類的套語。章回體這種形式,直接從宋元 “說話” 藝人講史的 “平話”脫胎而來。宋元平話敘事雖然粗糙,但其體式卻已具備后世章回小說的雛形。全書分若干卷,每卷又分細目,如 《三國志平話》的細目有: 桃園結義、張飛鞭督郵、三戰呂布、云長千里獨行、三顧孔明、赤壁鏖兵、關公單刀會、秋風五丈原等。這種分卷分回的形式,是由 “講史” 的特點決定的。“講史” 與 “小說” 不一樣,不是 “說話” 藝人一場兩場便能說完的,必須分為若干場,故 “平話” 也就分出若干單元。由于是說書,一嘴難說兩家事,所以采用線性結構,故事發展線索完全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類似“編年體”。后來的歷史演義如《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等基本上就采用了這種類型的結構。盡管后來長篇小說的題材擴大到歷史以外,如神魔、世情、才子佳人、公案、俠義等,但 “平話” 的分卷分回的形式卻保留了下來,并在明清之際定型為我們今天已是家喻戶曉的章回體。這種形式具有線索分明、條理清楚、首尾俱全的優點,尤其適合于講述歷史故事或英雄傳奇,最早成書的《三國演義》 和 《水滸傳》 的廣泛流行,無疑是最有力的證明。遺憾的是,這種通俗小說的模式后來卻成為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即使像 《紅樓夢》這樣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極富創造性的巨著,也沒有打破這種套式。《紅樓夢》 并不以故事取勝,而其精彩的細節描寫和深刻的情感表現,尤其是貴族生活的韻味,是說書人難以用講故事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但曹雪芹還是舊瓶裝新酒,以讀者習慣的傳統形式來講述他的 “情場懺悔錄”。敘事方式是一種思維模式,事實上,章回體的產生與流行,都與我們民族的思維模式有關,中國人的線性思維模式決定了小說的傳統形式。現代廣為流行的張恨水的言情小說以及金庸的武俠小說,也都采用了章回小說的形式。原因非常簡單,中國讀者習慣這種講故事的方式,讀起來輕松、清楚。而現代的報章連載和電視連續劇等形式,又使得這種陳舊的形式獲得了新的生命。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突厥
下一篇:禮俗學·節日·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