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勇敢堅毅
勇敢堅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勇敢是指不怕困難、不畏艱險的膽識和行為,古人說“勇者不懼”、“勇而不避難”。《左傳·哀公十六年》中曰:“率義之謂勇”,意思是能夠遵循道義敢作敢為的叫做勇敢。《呂氏春秋》中也說:“所貴勇者,為其行義也。”可見,中國傳統道德所推崇的勇敢,在于它符合和堅持道義,是一種正義的行為。所以孔子說:“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只有持正義而不撓,才是真正的勇敢。正是由于人們把“義之所在”作為評價是否“真勇”的價值標準,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沉淀形成了“見義勇為”這樣一種勇敢的價值模式和民族格言。
中國古代一直倡導“堅毅”,就是“自強不息”、“鍥而不舍”的人格意志和奮斗精神。在《論語·泰伯》中記載了孔子的學生曾參講過的一句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對這句話的解釋是:“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又說:“弘乃能勝得重任,毅便是能擔得遠去,弘而不毅,雖勝得任,卻恐去前面倒了。”“毅是忍耐持守,著力去做。”就是說,要完成重任、成就事業,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艱難險阻,而且通常是越接近勝利就會越困難。如果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很可能就會“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前功盡棄,“功虧一簣”。所以,古人十分重視“堅毅”品格的錘煉和培養。
早在遠古時代,“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面對這種局面,我們的祖先沐雨櫛風,疏導洪水,勇敢地進行了改造大自然的戰斗。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許許多多神話和傳說,都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勇于改造自然的堅強信念和為人民利益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如“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的神話和“神農嘗百草”、“燧人氏鉆木取火”、“后稷教民稼穡”的傳說等等。正是這種堅毅勇敢的精神,千百年來成為鼓舞人們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
勇敢堅毅不僅表現在對待自然的問題上,當強敵壓境,困難當頭的時候,我國歷史上的許多仁人志士表現出了不畏強暴、不受凌辱、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詩經》中記載“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意思是說,國家出兵打仗,先把武器修理好,你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荊軻刺秦王,臨行前說下了兩句豪邁的話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種勇敢無畏的精神千百年來為人稱頌。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堅持自己的強國主張,幾次遭貶流放,矢志不渝。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成為無所畏懼的格言警句。
勇敢和堅毅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任何一項任務或事業的完成,除了要有勇氣,更重要的是要有毅力。司馬遷立弘毅之志,即使“就極刑而無慍色”,仍憚精竭慮,“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最終寫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在其《新民說》中說:“天下無往非難境,惟有膽力者無難境;天下無往非畏途,惟有膽力者無畏途……自古英雄豪杰,立不世之奇功,成建國之偉業,何一非冒大險、夷大難,由此膽力而來者哉!”在他的《飲冰室合集》中又說:“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這就是說,面臨艱難險阻,既要有“勇”,也要有“毅”,兩者缺一不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內憂外患,仍然能生生不息,巍然屹立,與這種勇敢剛毅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
上一篇:杰出人物·努爾哈赤
下一篇:傳統美德·勤奮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