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開元占經
《開元占經》在我國天文學史上,在我國文化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它是印度后裔天文學家瞿曇悉達于唐開元二年(714)主持編纂的,歷經十年左右。全書120卷,這部書事關占星,因而唐以后各代政府均秘而不傳,藏于宮闈。直到萬歷四十四年(1616),安徽道士程明善在古佛籍中發現了一個傳抄本,于是它開始在民間流傳,后清收入《四庫全書》。《開元占經》輯錄現已失傳的古代天文、占星著作77種,緯書82種,是座大型的歷史文獻寶庫。①該書輯錄了自漢代以來,各家對天地結構問題的討論,如后秦姜岌的《渾天論答難》、祖暅的《渾天論》、陸績的《渾天象說》等,為我們了解古代天地結構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②書中的大部分內容為星占,分類陳述,有天占、地占、日占、月占、五星占、恒星占、流客彗孛占、云氣占、氣候占、草木鳥獸及人鬼器物占等等,內容豐富。其中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星表——《石氏星表》的幾乎全部內容,對甘氏星表及巫咸星表也有提及,是我們研究三家星占最主要的材料之一。另外,該書中也保存了各類異常天象,如該書卷九中提到了京房以水盆法觀測日食,其中便有射線狀日冕的觀測記錄,卷二十三中有木星最亮的一顆衛星——木衛二的記錄。③該書保存了初唐李淳風的《麟德歷經》,使這部歷法的傳本相當完備。同時,它記錄了自古六歷以來到《麟德歷》為止22部歷法中的各種主要常數,包括上元積年、日法、歲實、朔實等等。④保存了大量星圖,對古代恒星觀測及星官系統演變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總之,不管是在天文學史上還是在我國文化史上,《開元占經》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文獻。
上一篇:古代典籍·康熙字典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張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