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飛橋
①古代對伸臂木梁橋的俗稱。大多分布在藏、青、川、寧、甘、桂、湘等木材豐富、水流湍急地區。高山峽谷不宜砌筑橋墩,為取得較大的木梁跨徑,古代橋工采用圓木或方木縱橫相迭方式,從兩岸層層向河心出挑數尺至丈余,待兩頭相距五六米時,再以木梁搭接,飛渡陡崖,故有“飛橋”之稱。《水經注》載東晉義熙年間(405~418)袍罕(今甘肅臨夏)附近闊達四十丈的河上所筑飛橋,為文獻記載中建筑最早、跨徑最大的古代伸臂木梁橋。南北朝時,飛橋盛行于我國西北一帶。蘭州的握橋,又名西津橋,俗名臥橋,是伸臂木梁橋的一個代表。它坐落在蘭州城西二里,跨越阿干河,創建于唐代,屢壞屢修,解放初年被拆毀。伸臂木梁橋施工麻煩,木料花費多,橋剛度甚差,變形較大,難以通過較重的荷載,但它是我國現代各種型式的懸臂梁橋的先驅。②宋代汴河虹橋的別稱。
上一篇:古代教育·顏氏家訓
下一篇:書法楹聯·馬王堆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