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南北朝樂府民歌
曹魏和西晉時的民歌流傳下來的較少,最有特色的是東晉以后的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多為情歌。江南地區山清水秀,風光明媚,政治局面穩定時生活條件較優越,所以愛情詩較多。這些詩歌多為五言四句,語言柔美,構思新巧,多用諧音雙關修辭手法,是其特色。南朝民歌精華部分分兩大類:一類是《吳聲歌曲》,產生于今江蘇南京一帶;一類是《西曲歌》,產生于今湖北襄陽一帶。如《吳聲歌曲》中的一首: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
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
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
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篙折當更覓,櫓折當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頭還。
和柔媚的南朝民歌相映襯的是北朝質樸豪放的民歌。北朝民歌題材較寬,除愛情外,還反映較多的社會生活,風格粗獷明快。如: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䟤〔bie蹩〕跋黃塵下,然后別雌雄!
北方人生活中離不開馬。矯健的兒郎騎上快馬才能顯示他的驍勇,快馬馱上健兒才能跑出它的威風。“䟤跋”是馬蹄叩擊地面的聲音。大家騎上馬踏起一路黃塵,賽一賽誰是英雄誰是笨蛋!一個騎術優秀的青年會被人們視為英雄,也容易招來姑娘的青睞。因而北方的情歌也常和馬聯系起來:
腹中愁不樂,
愿作郎馬鞭;
出入擐〔huan換〕郎臂,
蹀〔die蝶〕座郎膝邊。
姑娘的苦悶顯然是期望得到意中人的愛情。她情愿變成一支馬鞭,什么時候都掛在情人手臂上,行和坐(座)都靠在他雙膝旁邊,一刻不分離。這類民間詩人的妙語,往往是文人想不出來的。北方民歌就連慨嘆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也用馬來作比喻:
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
黃禾起羸[lei雷]馬,有錢始作人。
快馬總被騎用,所以苦瘦;窮苦人(剿兒)常被剝削,所以貧窮。黃禾把馬喂肥,馬才像馬;有了錢腰桿硬,別人才把你當人看。
北朝民歌特色鮮明,像“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首《敕勒歌》,一千多年來一直在廣泛流傳,證明了它的魅力。有名的《木蘭詩》也誕生于這時,熱情歌頌了木蘭這位代父從軍的女英雄。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但同類的事在戰爭頻繁的北方是可能有的。由于人們熱愛她的品德和行為,后來又為她加個姓,叫“花木蘭”,希望真有其人。木蘭這位英雄形象的出現,完全是這首《木蘭詩》的功勞。
上一篇: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離騷》
下一篇:宋代的詞·南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