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袞衣
【出典】 見“補袞”條。
【釋義】 袞衣,古代帝王及上公之服,常借指三公。后多用為詠宰相的典故。
【例句】 ①袞衣家世,鳴鸞歌舞,到了春冰消盡。(侯寘《鵲橋仙·和蔡子周》1439)這里以“袞衣”點出蔡子周家世顯赫。②袞衣?lián)u曳,簪纓閑繞,共祝大椿難老。(趙磻老《永遇樂·壽葉樞密》1630)宋代樞密使位同宰相。這里以“袞衣”切葉樞密身份,表示頌美。③麟組已聯(lián)方面重,袞衣行接天香繞。(丘崈《滿江紅·余以詞為石湖壽,胡長文見和,復用韻謝之》1740)這里用以祝美胡長文將為宰相。④鼎席猶虛,九重頻念此,袞衣華發(fā)。(石孝友《念奴嬌·上洪帥王予道生辰正月十六日,用東坡韻》2035)這里說皇帝將用王予道為相,是祝美之辭。⑤百屋堆錢都不要,更不要、袞衣茸纛。(孫惟信《失調名·四十九歲自壽》2484)這里以“不要袞衣”表明無意仕宦的心性 ⑥繡斧功成,袞衣促覲,莫恨公歸速。(劉子實《念奴嬌·壽倉使》2957)這里用以頌美倉使,謂其將召回拜相。
上一篇:典故《袞繡》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袞衣補》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