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甘棠遺愛
典源出處 《詩 · 召南 ·甘棠》序:“甘棠,美召 (shao) 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國。”詩曰:“蔽芾 (fei) 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ba)。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shui)。” 《史記 ·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xiāng)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 (歌) 詠之,作 《甘棠》 之詩。”注引 《括地志》 云:“召伯聽訟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樹,后人懷其德,因立廟,有棠在九曲城東阜上。” 《說苑 ·貴德》:“召公述職,當(dāng)桑蠶之時(shí),不欲變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之下而聽斷焉,陜間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詠之。” 《孔子家語 ·好生》:“孔子曰:“‘吾于 《甘棠》,見宗廟之敬甚矣,思其人,必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釋義用法 召公 (姓姬名奭,又稱召伯,邵伯) 巡行治理地方,因正當(dāng)農(nóng)事蠶桑之時(shí),故不入城邑,在甘棠樹下處理政事,聽斷訴訟,不去擾民。召公去世后,百姓懷念他的恩德,保護(hù)棠樹不砍伐,留作紀(jì)念。后以此典稱頌官吏愛民的仁政。
用典形式
【愛棠】 唐 ·劉禹錫:“愛棠余故吏,騎竹見新童。”宋 ·梅堯臣:“學(xué)詩聞已熟,愛棠理豈無。”
【棠陰】 宋 ·陳師道:“棣萼同時(shí)升紫禁,棠陰由此駐彤襜。”清 ·黃景仁:“他日愿隨諸父老,聽清琴,獻(xiàn)頌棠陰下。”
【棠芾】 宋 ·李昴英:“清明官府歌棠芾,且蕭閑事外,下看玉城珠市。”
【棠郊】 宋 ·曾鞏:“學(xué)舍卻尋余教在,棠郊應(yīng)喜舊陰成。”
【棠樹】 唐 ·羅隱:“今日斯文向誰說? 淚碑棠樹兩成空。”
【憩棠】 唐 ·駱賓王:“憩棠疑勿翦,曳葛似攀樛。”
【憶召公】 唐 ·李商隱:“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
【甘棠頌】 唐 ·高適:“已聽甘棠頌,欣陪旨酒歡。”
【召公棠】 宋 ·劉筠:“寧知千載后,只美召公棠。”明 ·徐渭:“碑滿桐鄉(xiāng)朱令廟,樹陰柳岸召公棠。”
【召南棠】 唐 ·柳宗元:“敬逾齊國社,思比召南棠。”
【愴甘棠】 唐 ·杜牧:“丹心懸魏闕,往事愴甘棠。”
【邵伯樹】 唐 ·杜甫:“天寒邵伯樹,地闊望仙臺(tái)。”
【思召伯】金 ·元好問:“甘棠思召伯,自是古所然。”
【棠樹政】 唐 ·許渾:“三月已乖棠樹政,二年空負(fù)竹林期。”
【甘棠不剪】 宋 ·蘇軾:“便與甘棠同不剪,蒼髯白甲待歸來。”
【甘棠少訟】 宋 ·黃庭豎:“桃李成陰,甘棠少訟,又移旌戟。”
【甘棠遺愛】 明 ·李東陽:“綠竹清風(fēng)東署遠(yuǎn),甘棠遺愛北州存。”清 ·黃景仁:“甘棠到眼盡遺愛,摩挲惻愴傷心魂。”
【召伯遺澤】 明 ·錢曄:“當(dāng)年召伯留遺澤,會(huì)看甘棠到處開。”
【故國栽棠】 清 ·丘逢甲:“空山拾橡慚工部,故國栽棠托召公。”
【南山遺愛】 宋 ·蘇軾:“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xì)w客。”
【棠郊成政】 宋 ·柳永:“棠郊成政,槐府登賢,非久定須歸去。”
【棠樹遺愛】 清 ·黃鷟來:“至今棠樹留遺愛,赑屃穹碑麗曉煙。”
【棠遺善政】 唐 ·羅隱:“棠遺善政陰猶在,薤送哀聲事已空。”
【遺愛召伯】 清 ·龔自珍:“女墻百雉亂紅酣,遺愛真同召伯甘。”
【垂陰慕甘棠】 唐 ·李紳:“垂陰敢慕甘棠葉,附干將呈瑞木符。”
上一篇:詩詞典故《獨(dú)孤側(cè)帽》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登車攬轡》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