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焚書坑儒
典源出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李斯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 (qing) 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又“ (侯生、盧生) 于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
釋義用法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除了秦記(秦國的史書) 和醫藥、卜筮、種植等書外,盡燒詩經、尚書、諸子百家等書。后又因博士侯生、盧生逃亡,在咸陽活埋了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史稱“焚書坑儒”。后以此典指摧殘文化、讀書人的暴政。
用典形式
【秦灰】 唐·劉禹錫:“夢渚草長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秦坑】 金·元好問:“方為騷人箋楚些,更禁書客墮秦坑。”
【秦余】 宋·楊億:“蓬萊侔漢制,煨燼訪秦余。”
【秦焚】 清·趙翼:“豈無郢唱能飛雪,未到秦焚已化煙。”
【秦燔】 清·黃遵憲:“劫火出秦燔,六籍半殘缺。”
【焚書】 唐·元稹:“逸禮多心匠,焚書舊口傳。”
【焚坑】 唐·李商隱:“屋壁余無幾,焚坑逮可傷。”
【儒坑】 宋·楊億:“儒坑未冷驪山火,三月青煙繞翠嶺。”
【不喜儒】 宋·蘇軾:“莫向驪山去,君王不喜儒。”
【埋秦坑】 宋·梅堯臣:“到死只凍餒,何異埋秦坑。”
上一篇:詩詞典故《渡淮橘成枳》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焚琴煮鶴》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