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車鄰鄰①,車兒駛過響轔轔,
有馬白顛②。駕車馬兒白額頂。
未見君子,為啥不見君王面,
寺人之令。只因寺人沒傳令。
阪有漆③,山坡上面漆樹種,
隰有栗。低洼地里栗成叢。
既見君子,總算見到君王面,
并坐鼓瑟④。并坐彈瑟喜相逢。
“今者不樂,“現在及時不行樂,
逝者其耋⑤!”將來轉眼成老翁!”
阪有桑,山坡上面有綠桑,
隰有楊。低洼地里長水楊。
既見君子,總算見到君王面,
并坐鼓簧⑥。并排坐著吹笙簧。
“今者不樂,“現在及時不行樂,
逝者其亡!”將來轉眼見閻王!”
(采用程俊英譯詩)
[注釋]①鄰:通“轔”,車行聲。鄰鄰,眾車聲。②白顛:白頂馬,即所謂“的盧”的馬,名馬。顛,頂。③阪(ban):山坂。④鼓:彈。⑤耋(die):八十歲,一說六十歲、七十歲。這里泛指老。⑥簧:笙類樂器。
[賞析]關于此詩題旨,《詩序》說:“《車鄰》,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三家無異義。后世治詩者對毛說一般都是肯定的。
什么是“秦仲始大”呢?不弄清這個問題,無法理解詩意,所以我想先把它說說清楚。
原來皋陶之子伯翳(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為主管放牧之官,賜姓嬴,是秦的始祖。至周孝王時,其七世孫非子被封于秦谷(今陜西省一帶),為附庸國。傳到秦仲時,周厲王無道,西戎作亂。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伐西戎,為西戎所殺。所謂“秦仲始大”,就是傳到秦仲,在朝廷做了大官,從而享有侍御之臣、樂師、車馬之盛的意思。
詩分三章。首章贊車馬、侍御之盛美,二三兩章反復歌唱禮樂之盛美。三章合寫秦仲“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
先看第一章。“君子”在這里是尊稱,指秦仲。“寺人”,古代宮中的小官,“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周禮·天官·寺人》)。《鄭箋》云:“欲見國君者,必先寺人使傳先之。”去見秦仲的是什么人?一說宮女,一說近臣,我以為是樂師。本章四句,前兩句寫車馬之盛,后兩句寫侍御之盛。寫車馬侍御之盛,其實是暗指禮樂之盛。“鄰鄰”,眾車聲,狀樂師之多;“白顛”,名馬,說明樂師地位之高;樂師來了,寺人即為之傳告,也說明樂師地位的不一般了。
二、三兩章反復贊美秦仲禮樂之盛。“阪有漆,隰有栗”與“阪有桑,隰用楊”都是起興。《詩經》常用“阪(山)有……隰有……”起興,多用以表示愛情,如“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邶風·簡兮》)“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及見狂且。”(《鄭風·山有扶蘇》)但在這里,用以表示樂師們見過秦仲之后演奏的情形,有君臣上下各得其宜的意思,是興而兼比的。兩組“既見”“并坐”句子,極寫禮樂之盛。“既見”與前章“未見”相照應“并坐”不是指君臣并坐,而是指鼓瑟者和鼓簧者即樂師們。樂師們經過寺人傳呼見過秦仲之后,一字兒排開,鼓瑟者鼓瑟,吹笙者吹笙,可謂極一時之盛。兩組“今者不樂……”,是秦仲的話。俞樾《群經平議》:“‘逝者’對‘今者’言,‘今者’謂此日,‘逝者’謂他日也。逝,往也,謂過此以往也。”“逝者”與“今者”對舉,表明要及時行樂。這種及時行樂思想,對后世詩詞有很壞的影響,一些失意文人在創作時往往流露出這種情緒。
再回到詩的主題。《詩序》說是贊美秦仲“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細玩全詩,毛說是不夠精確的。寫車馬、禮樂、侍御,禮樂是主,車馬、侍御是賓;寫禮樂,禮是虛樂是實。本詩旨意應該是寫秦仲好樂。全詩三章,兩章寫樂師為秦仲奏樂,并用秦仲的話點明好樂的原因,正是為了突出主題。第一章寫車馬、侍御,都是為了渲染樂師之貴且多,是從側面寫秦仲好樂。秦仲好樂有什么可贊美的呢?孟子對好樂作過精湛的分析,認為好樂有兩種:一種是“獨樂”,一種是“與眾樂”,即“與民同樂”(《孟子·梁惠王下》)。秦仲好樂,當然屬于“獨樂”,本沒有什么可贊美的。那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更不足取秦人贊美秦仲好樂,連帶贊美車馬、侍御之盛,有點類似暴發戶夸耀自己的錢袋。
上一篇:《谷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載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