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聊生
【釋義】
百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條件。形容百姓生活極度困苦。
【出處】
西漢·劉向等《戰國策·秦策四》:“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
【典故】
戰國末年,秦國國力強盛,放眼天下,無一對手。秦國大將白起帶軍攻打韓國、魏國,接連攻破幾百座城池,敵人死傷成千上萬人。隨后,秦兵圍困魏國都城大梁。齊國、趙國發兵救援魏國,秦昭王只能下令撤軍,轉而攻打楚國,楚襄王逃離都城。
一年后,白起再次帶兵圍攻魏國都城大梁,想要一舉將魏國消滅。幸而韓軍反應迅速,急速救援魏國,才讓魏國免了滅國之災。
于是,秦昭王假裝交好韓國、魏國,并說服他們一起攻打楚國。楚王聽說秦軍再次進攻的消息,便派遣大臣黃歇前來求和。到達秦國后,黃歇給秦昭王上書說:秦國的威脅并不是楚國,而是韓國和魏國。秦王殺了他們那么多百姓,活著的百姓也都因此流離失所、無以為生,所以他們對秦國的怨恨是非常深的。
黃歇還給秦王分析了天下大勢,并告訴秦昭王,聯合韓國、魏國一起攻打楚國,恰好給了韓國、魏國趁機發展的機會,一旦韓、魏兩國反戈相向,秦軍就會有滅頂之災,所以秦國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聯合楚國滅掉韓國、魏國才對。
秦昭王認為黃歇說的有道理,便接受了黃歇的建議,和楚國訂立聯盟。
上一篇:毛遂自薦典故故事|毛遂自薦釋義
下一篇:氣壯山河典故故事|氣壯山河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