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血未干
【釋義】
古時訂立盟約的時候,要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指訂立盟約沒多久便毀約。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
【典故】
春秋時期,楚晉兩國爭霸。
有一年,晉國和其他七國聯盟攻打鄭國,楚國按兵不動。鄭國派遣使者去見晉國將領,想要求和。晉國主帥荀偃不贊同議和,他提議圍困鄭國,楚國不愿意晉國吞并鄭國,必定會出兵救援。等盟軍把楚國打敗后,再允許鄭國的求和。這樣一來,晉國就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
其他國家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都主張議和。他們認為,鄭國向晉國講和,也會引起楚國的不滿,楚國必定會出兵攻打鄭國。等鄭國、楚國兩敗俱傷時,盟軍再發兵攻打楚國,就會把損失降到最低。
于是,晉國答應了鄭國的求和,并舉行儀式,訂立盟約。鄭國卿士公子馬非參加了儀式。
晉國代表說:“此后,如果鄭國不聽從晉國的號令,必定會遭天譴的。”公子馬非說:“鄭國夾在晉國、楚國之間,是上天給我們的禍患。今后,我們順從大國,如果大國再對我們發起戰爭,也會遭到天譴的。”
儀式舉辦完之后,晉國和其他七國全部撤退。不久,楚國果真因此惱火,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君主恐慌不已,公子馬非提議和楚國議和。有些大臣反對:“我們剛和晉國訂立盟約。現在口血未干,就要和楚國訂立盟約嗎?”公子馬非義正詞嚴地說:“和晉國結盟的時候,我就說順服大國。晉國是大國,楚國也是大國,為什么不能結盟呢?”
于是,鄭國又派遣使者和楚國議和,雙方訂立盟約。鄭國贏得了暫時的安寧。
上一篇:口蜜腹劍典故故事|口蜜腹劍釋義
下一篇:古調不彈典故故事|古調不彈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