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秉燭夜游
【出典】 《文選》卷二九《古詩十九首》其十五:“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補。”
【釋義】 古詩有“何不秉燭游”之句,歌詠及時行樂。后世常用于感慨人生苦短和用以歌詠游宴行樂。
【例句】 ①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夜游共誰秉燭。(周邦彥《大酺》[對宿煙收]609)白天既有春雨,而春景又極美麗,故須秉燭夜游。②閑處直須行樂,良夜更教秉燭,高會惜分陰。(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醉吟》1913)這里“良夜秉燭”即秉燭夜游。作者感到生命短暫,因此強調(diào)要及時行樂。③秉燭夜游雖不倦,奈一番、風雨花容變。(葛長庚《賀新郎·紫元席上作》2577)作者感慨春光易逝,即使秉燭夜游,亦無奈一場風雨,花容盡變。④莫恨寒蟾離海晚,待與君、秉燭游今夕。(劉克莊《賀新郎》[吾少多奇節(jié)]2623)因月上較遲,所以作者提出與朋友秉燭夜游。⑤君特未知其趣耳,若還知、火急來投社。共秉燭,惜今夜。(劉克莊《賀新郎》[拂袖歸來也]2633)作者稱許劉伶《酒德頌》“無思無慮,其樂陶陶”的主張,因此召友人一同來秉燭夜游。⑥秉燭清游嫌夜短,采香新意輸年少。(陳允平《晝錦堂·北城韓園即事》3101)作者在韓園陪奉權貴夜飲,故用“秉燭夜游”之典。
上一篇:典故《磻溪釣》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秉燭疑夢》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