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周公
【出典】 《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于天,及殷民。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釋義】 周公是周初著名政治家,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參與了建立周王朝的一切軍事行動,并為周朝統治的鞏固制定了政治方略。周成王幼年繼位,他又為之攝政。后常以周公借喻年高德劭的朝廷重臣。
【例句】 ①周公天子傅,禮樂新封魯。(趙善括《菩薩蠻·上嗣王生日》1985)這里以“周公”喻嗣王,“嗣王”為宋宗室,又年長于皇帝,故用此典。②千千歲,比周公、多個彩衣。(郭居安《聲聲慢·壽賈師憲》3317)這里用“周公”為襯托,稱美“賈師憲”(即賈似道),為諛頌之詞。意為賈氏比周公更勝一籌的是:他十分孝順母親。
上一篇:典故《周亡褒姒》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周公不夢》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