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德
【題解】
本則選自《尚書·皋陶謨》。
《尚書》亦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尚”即“上”,“尚書”,即上代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其中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此書在西漢初期僅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以及東晉梅賾所獻偽《古文尚書》兩種。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是《今文尚書》與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其注本有唐孔穎達《尚書正義》、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等。
皋陶(gāo yáo),亦名咎繇,相傳為舜之臣,掌刑法。謨(mó),《尚書》文體名,記載有關君臣謀議政事的內容。《皋陶謨》記錄帝舜與大臣討論政務的話,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記皋陶與大禹論其慎身、知人、安民之謀,后記大禹與帝舜論其注重民生、君臣之道以及對待苗民之計等。
本則所言,是在禹的詰問之下,皋陶論述衡量人賢能的標準,在此九德。
寬而栗(1),柔而立(2),愿而恭(3),亂而敬(4),擾而毅(5),直而溫,簡而廉(6),剛而塞(7),彊而義(8)。
【注釋】
(1)寬而栗:寬宏而又嚴肅謹慎。(2)柔而立:溫和但是能堅持正確的主見。(3)愿而恭:質樸恭謹但是莊重不附和。(4)亂:有治理能力。(5)擾而毅:馴服溫順但是果斷。(6)簡而廉:處事簡練而又清廉。(7)塞:充滿,充實。(8)彊:同“強”,有力。
【導讀】
曾運乾《尚書正讀》引金履祥說“九德”云:“九德凡十八字,而合為九德者,上九字其資質,下九字則進修。”金氏此說極精,看到了上九字與下九字的不同。上九字,反映的是人之性格、心理以及行為能力方面的特點,具備某一特點還須加強相應的修養,才能成為有德之人。比如寬者易弛,寬而堅栗則為德;柔者易弱,柔而卓立則為德……
先天資質與后天進修相輔相成,但儒家看重的,還是后天的修養功夫。以后天修養保存天性,習染成就人的完善品德。
上一篇:【清】申 涵《黃竹子歌》吟詠松竹梅詩賞析
下一篇:丘為精選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