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水上長城
《水上長城》:洪峰就要來了!
水情預報如同戰斗的號角,響徹了工地,激蕩在每個人的心頭,真像沖鋒號吹響前的瞬間,緊張、嚴肅,扣動心弦! 直通峽谷的路上,塵土飛揚,喇叭頻響,載重的車隊,滿載麻袋、草袋、黃土、水泵等防汛器材,像一條飛行的蒼龍,滾滾而去。走在山頭上、河邊上的人們,總是注視著黃河,警惕著每一個浪頭,仿佛洪峰眨眼之間就要來到,一場搏斗馬上就要展開。
防洪戰線的前哨陣地——上橫圍堰,戰斗的氣氛更加濃密。推土機拉著巨大的鋼碾子,滾過寬闊的堰頂,把松土碾得堅實、平整;右邊,和混凝土高墻的連結口上,三部大夯打得又快又猛,吭吭震響;堰前,石工在搬運石塊,鋪砌堰坡,用它抵御洪峰的沖擊;堰后,機械工在安裝水泵,準備排除積水; 堰上,電工在檢查線路,加強照明設備;……整條圍堰上,熱火騰騰,機械聲、號子聲響成一片,雄壯而和諧,充滿了自信。
這是一九五八年八月,三門峽建設者第一次和洪水展開搏斗的前夕。這時,我站在圍堰上,昂首西望,想看看洪峰究竟有多大的氣勢,究竟有多猛的暴力。可是,在我眼前,在遙遠的天邊,塵煙迷蒙,莽莽蒼蒼,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流云、哪是地上的飛沙,天上地下一片淡黃,就像一幅巨大的沙幕,從天空垂掛而下,遮住了叢山峻嶺,只透出高崗、峰巒的一片淡影。我仔細地尋覓黃河,才從那昏黃的濃霧中把它分辨出來,只見它勢如九曲蟠龍,從蒼茫的高原上蜿蜒而下,千里水波,垂空落地,仿佛正是它駕馭著這昏黃的流云和飛沙,滾滾東流,一瀉千里。
頃刻,夜幕撒下了,工地上唰地亮起了萬千燈火。忽聽得呼呼的風聲,從西邊傳來,越來越近,越來越大,真像山呼海嘯。我西望漆黑的夜空,身上并不感到涼意,敞開的衣襟也不飄動,“怪! 怎么只聽風聲不見風勢呢?”
“洪峰來了!”一聲喊叫平地沖起,嘩的一聲,人們涌上了圍堰。還沒有站穩腳跟,嘣! 圍堰下突然響起一聲巨響,我低頭一望,只見洪峰的第一個浪頭正撞上圍堰,浪碎花落,激流喘息,接著,潮水向上直涌。
圍堰上秩序井然,防汛隊員們堅守著各自的崗位,一雙雙銳利的目光,注視著每一個浪頭。而在他們的背后,強大的聚光燈群發射出雪白的光華,照耀著鋼筋混凝土建筑物——梳齒工程。起重機的紅色訊號燈一閃,巨大的吊罐掠空而過,暴雨般的混凝土傾瀉而下。同時,巍巍聳立的鋼筋上,飛起了電焊的幽藍幽藍的火焰。
第一次洪峰過去了。洪峰來得猛,退得快,可算是戰前的偵察吧。它萬萬沒有想到,我們的前哨陣地已經建立起來了。摸透了黃河脾氣的人們,知道更大的洪峰就要到來,因此,我們的防洪戰線,特別是上橫圍堰,將要受到嚴峻的考驗。
接連兩天,在遙遠的西邊,雷聲隆隆,電光閃閃。烏云、狂風向三門峽漫卷而來。高空作業的木工、電焊工、鋼筋工……被迫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下了腳手架。神門吊橋在九級風暴的襲擊下,搖搖晃晃,被迫停止了交通,人們只好從下游半公里的鋼橋繞到工地。
風來了,雨來了,閃電來了,雷鳴來了,第二次更大的洪峰來了! 低沉的烏云壓進了峽谷,頓時天昏地暗,好似茫茫的黑夜即將來臨。一道閃電,撕裂了片片云層;一聲炸雷,暴雨就像潑下的山洪,灌滿了峽谷。西望黃河,遠山、天空、高原、濁浪似乎混為一體,迷迷蒙蒙。只有在三百米視線以內,才看清排山倒海的浪頭,有如下山的猛虎,出海的蛟龍,狂呼怒嘯,猛撲過來。只見它一頭撲進鬼門,鬼門里一聲巨響,溢流橋和鬼島的連結口被沖垮了;又見它一頭沖進神門,神門里也是一聲巨響,沖倒了泄水道上六百噸的鋼鐵橋墩,一浪卷去,不見了蹤影,當它撲向人門,屹立在前哨陣地的上橫圍堰,把飛濤激浪猛頂回去。洪峰怒嘯了,一排排的大浪齊頭沖擊過來,飛涌而上,直撲堰頂。
堰頂上,防汛隊員們迎著暴雨,踩著污泥,汗水和雨水一起流淌,壘起了麻袋,墊好了石塊,把堰頂加得又高又寬。堰后的斜坡上,一行又一行的隊伍,飛快地傳遞著麻袋、石塊。這條條運輸線,就像是鋼鐵的支撐,撐住了圍堰,撐住了堰上的人的長城。
暴雨更猛,狂風更緊,洪峰更狠,它沖向圍堰和混凝土高墻的連結口,剛剛填堵起來的連結口上漏水了,兩個飯碗大的洞口,噴射著泥漿一般的黃水。這時,正在工棚里等候搶險任務的預備隊員,嘩的一聲沖上了圍堰,有的扛著麻袋,有的抱著草袋,有的背著石筐,眨眼工夫就在洞口上堆起一道圍墻。可是,黃水并不伏貼,一忽兒向上冒,一忽兒向下鉆,就像一把把利刃猛穿猛削,把淤積土撕開了條條裂縫,土塊撲達撲達的落了下來。洞口在擴大,圍墻內的積水越漲越高。
預備二隊上來了,他們分成三排,從坡下一直排到堰頂上,兩步一人的距離。只見手一伸,一筐細沙卵石接過來了,手一甩,就遞過去了。那靈活的身姿,輕快的手勢,簡直是一場優美健壯的舞蹈! 一筐筐的細沙卵石投下去了,順著水流涌進了洞口,塞住了洞口。同時,吸水管插進了圍墻里的積水中,兩臺抽水機一開,眨眼功夫就把積水抽光了。
暴雨停了,烏云散了,洪峰的浪頭更大了,濤聲更響了。這時,高聳的塔式起重機又閃起紅色的訊號,高空中的木工又開動電鋸,鋼筋工又在綁扎鋼筋,電焊的火花又上上下下地閃爍起來。
防汛隊員們面對著飛涌而來的洪峰,是這樣沉著、堅定、充滿自信! 好似變化萬千的洪峰緊攥在他們的手中!你看,洪峰就在他們的面前撞得粉碎,聲嘶力竭地從高高的圍堰下逃向神門。
上橫圍堰,這條防洪戰線的前哨陣地,一連打退了洪峰的五次進攻。
這天的水情預報說,下午五時,將有一萬三千秒公方的洪峰到來。這是五十年來沒有過的特大洪峰。可是,人們卻說:“去看看洪峰吧!”好像是在假日里互相邀約,去飽覽壯麗的奇景。
高大的圍堰上,擠滿了看洪峰的人。防汛隊員們依然腳蹬皮靴,手拿工具,嚴陣以待。可是他們也都神態悠閑,談笑風生,只等洪峰來到。
這時,落日正在群山之上,反射出的萬道金光,染紅了飄蕩的白云、湛藍的晴空,就連綿亙的群山、巍峨的峰巒也都透出淡淡的紅光。就在這火紅的落日之下,垂掛著一條金閃閃的飄帶。呵,這是黃河! 它蜿蜒在群山之間,又嵌進雪白雪白的沙灘,抖動著一身金光。目下,空氣是這樣透明,景色是這樣壯麗,沒有狂濤,沒有怒嘯,沒有大風,沒有沙塵,這一切,完全沒有洪峰即將到來的征象。
剎那間,狂風突然從天邊沖起,又猛撲下來,一瀉千里。這雄渾的聲音里,仿佛有大海的怒號,有森林的呼嘯,它使高原搖晃,峭壁顫抖,大地震蕩。“洪峰來了! 洪峰來了!” 千百雙眼睛直盯住高懸在落日下的峽口,只見亮光一閃,噴出的萬道金光,如同天庭里劈下的雷火。一匹高大的駿馬從雷火里猛竄出來,昂頭長鳴,飛馳而下,迸裂著滿身的金火;在它的后面,黃塵滾滾,殺聲震耳,無數匹烈馬狂嘯奔馳;眨眼間,千里洪峰沖下了西北高原,涌上了寬闊的河床,漫滿了河灘。這時,領頭的洪峰增多了,寬蕩蕩的河上突然崛起一道高墻,金光閃閃,轟轟震響,向前飛涌,好像要把兩岸的絕壁推倒,直撲三門峽,直沖我們腳下的沙石圍堰,那浪頭,像無數顆炮彈轟來;那激流,像無數把利刀劈來。可是,這道鋼鐵的前哨陣地巍然挺立,硬逼著洪峰流進了神門,涌進了鬼門。
人們像洪峰一樣,順著圍堰涌上了混凝土高墻,向下一望,鬼門、神門的兩路洪峰正在匯合,掀起的萬丈波瀾,奔騰翻滾在南半個河床上。真像一條發威的孽龍呵! 那閃動的金光,像它的金鱗;那深陷的漩渦,像它的眼睛; 那霹靂的濤聲,像它在怒吼,在咆哮! 可是,它只能順著防洪戰士們筑起的銅墻鐵壁向東流去,只能順著我們征服洪峰的人們腳下流去。
這時,人們的眼睛不約而同的射向“中流砥柱”,那屹立在雄濤怒浪中的石峰,千萬年來,迎頭抗擊狂風暴雨,挺胸抵擋急流洪濤,閱盡了山河的變遷,日月的旋轉,可是它依然像一個雄偉的巨人,那樣鎮定、那樣自信的屹立著! 從古至今,屹立在人們的心頭,直到永遠永遠……
【賞析】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萬里長城歷來是抵御侵襲、保衛自己的象征,是人力和智慧的偉大結晶。《水上長城》的寓意,正源于此:1958年8月,三門峽建設者,在防洪戰線的前哨陣地——上橫圍堰,筑起了宏偉的“水上長城”,抗擊和制服了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如同萬里長城一樣,“水上長城”使中國人民自豪和自信。
讀完全文,最強烈的感覺是仿佛親臨了抗洪斗爭的現場,目擊了整個過程。這種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體驗,是成功的基礎。完全可以肯定,作者必定親身經歷了這場斗爭,不是隔山看花、隔岸觀火,而是以一個抗洪戰士的身份活躍在第一線。否則,他就不可能那么傳神地描繪出各種場面來:搏斗前夕,“備戰”氣氛彌漫前線,各種機械在動作,各類工人在忙碌,呼呼的風聲傳來,身上卻并無涼意;洪峰的第一個浪頭襲來,其狀如何? 加固圍堰的工作步驟又如何? 都有真切的描寫。第二次更大的洪峰到來之前,九級風暴的肆虐,襲來之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暴雨如潑、排山倒海,把“六百噸的鋼鐵橋墩,一浪卷去”。防汛隊員的英勇堵漏,也被有條不紊地敘寫出來。而當最大的洪峰降臨時,防汛隊員充滿自信的神態,黃河困獸猶斗的猙獰面貌和它被制服后的情景,都寫得歷歷在目。所有這一切描寫,使本來對洪峰一無所知或者知之不詳的讀者頓時變陌生為親見。這當然離不開作者大量的貼切比喻,而妙喻的覓得,離得開作者的細致觀察嗎?
其次,是作者相當完整地按照事件發展的全過程,漸次寫來,便逐步把讀者引領進抗洪斗爭中去,也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偉大搏斗。“備戰”階段,公路上車隊奔馳、塵土飛揚; 人們注視黃河的眼光,何等警惕;上橫前沿,更是熱火騰騰,一派“雄壯而和諧”、“充滿了自信”的氣概,你能不振作起來嗎? 前五次洪峰,第一次寫得簡略,因為只是小試鋒芒,但你已能預感到更大沖擊的威脅。第二次洪峰,果然厲害,而且由于這是抗洪者真正嚴峻考驗的初次來臨,故而寫得詳盡,寫得緊張,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其余三次,大概無甚特別,便一筆帶過。然后,寫及第六次,也是頗具特色的一次: 洪水最烈,但防洪戰士卻已經擺脫了前幾次英勇而又緊張的心態,依然是嚴陣以待,卻“神態悠閑,談笑風生,只等洪峰到來”,真所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與洪水較量過幾番的人們,知己知彼,已穩操勝券了。這時,讀者也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只等著看洪峰如何再次表演,相信有驚無險,“人定勝天”。有條有理,有詳有略、富有變化地敘寫“水上長城”的戰斗經歷,重現了撼天動地的一幕,也是使讀者如臨其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者構思的巧妙在于: 明里以事件的進程為線索,內里,則以“水上長城”的戰斗心態貫穿。事件起伏變化著,而戰士的心態,則始終是“自信”的。一動一靜,里外兩條線索暗中糾合著,很好地突出了這場斗爭的特點: 在戰略上蔑視洪水,在戰術上重視洪水。“備戰”時就是“充滿了自信”,第一次頂住了洪峰,信心自然大增,第二次,更是“沉著、堅定、充滿自信”,而當獲悉特大洪峰將來時,更是自信到產生“飽覽壯麗的奇景”的心情。
作品的反襯手法也是出色的。詩云:“蒼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又云: “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極寫洪水的狂暴兇惡,使其形象鮮明并不是懾服于它,而是更有力地襯托出“水上長城的威力”,從而能自然而然地表達出在征服自然的斗爭中人定勝天的深刻主題。這個主題沒有直接點出,但人們讀到最后一段“中流砥柱” 的贊美文字時,心中聯想到、體會到的,不正是“人,才是真正的不可沖垮的中流砥柱” 這個心得嗎? (金志華)
上一篇:現代散文欣賞·殘夢補記
下一篇:現代散文欣賞·江底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