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路的五芳齋可說是飲譽全國的食品店了。因為聞名已久,筆者此次到了上海,趁著星期天無事,花一毛五分錢乘電車,從上海的西北角到南京路,專程一上五芳齋。
進得五芳齋,人頭攢攢,你擁我擠。排了長隊,好容易花了比普通食品店高一倍的價錢買了一盒餛飩,亦即兩廣人稱之為“云吞”者,然后慢慢品味起來。不過,一經品味,說實在,不敢恭維。這里不是拆五芳齋的臺,就說那餛飩皮,厚而爛,用兩廣話來說,叫做一點不“爽口”;餛飩,俗謂鮮湯餛飩,那口湯非常重要,然而五芳齋餛飩那口湯,淡乎寡味,缺少那種鮮的特色……吃過之后,踱出店門,興致索然,深感名不副實。
我想,五芳齋在建店之初,大概總是作過一番努力,以其富有特色的食品,在食客中贏得聲譽,創下這塊名家招牌的吧!然而,往往有這種情況:一經成名,就會變成徒有虛名。故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之謂也。但是,總有一種相當普遍流行的觀念,以為凡是名家的東西,都是好的,不止是好,而且好得不得了。所以對名家的東西奉若神明。我這次不遠十數里,花一毛五分錢的電車錢,專門一上五芳齋,就正是在這種“凡名必好”的世俗觀念支配下去的。豈知一經實踐,才知道這種觀念并不正確,因而產生懊悔之情。當然,也不能反過來說,凡名皆不好,對名家也要分析。確有不少名家,成名之后,孜孜不怠,精益求精,不斷創出新的水平。這些名實相副的名家,人們還是懷著深深的敬意,我對于這樣的名家也是一向如此的。
由此,我又想到一句和吃有關的俗語,叫做“本地姜不辣”。這又是一個未必盡然。其實,本地姜也有辣的。就說餛飩這種東西吧,少年時曾經在梧州(就是所謂本地也者)一家叫譚謙記的小面食店,吃過一兩次餛飩,回想起來,那種鮮甜爽口,給人大飽口福之感,至今尚記憶猶新,遠勝于遐邇聞名的五芳齋了。可見本地姜也有辣的。對此應該實事求是,本地姜是辣的,就應該承認它是辣的,不要辣得滿頭大汗了,還一味的說“不辣,不辣!”
所以我想說,吃餛飩不一定非五芳齋的不吃。只要它做得好,不管是上海城隍廟、梧州譚謙記、南寧的張三李四,好吃就行。也不一定是外地姜才用,只要是辣姜,不管它是百色的、都安的或是岑溪的,照用可也。
這樣寫來,像是宣揚吃喝,套用一句歐陽修的話:吃文之意不在吃,在乎“四化”之間。愿讀者識之,幸甚!
1980.8.15(《廣西日報》)
賞析“認識你自己”,這句古希臘太陽神廟上的銘文之所以傳誦千古,就在于它道出了人類認識自身的艱難。本世紀以來,摧毀偶像、反叛傳統、張揚個性成為一時之尚,但只要認真觀察就會發現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流露出的卻是對名家、傳統的盲從,而時常掛在嘴邊的用“自己”的眼睛看、大腦想,早已在實際行動中把它摒棄。這時你會捫心自問:我是誰?本文從看來并不起眼的吃餛飩寫起,卻漸次深入地剖析了我們思維模式中崇拜名家的這一痼疾,讀來令人深思。
餛飩本來到處都有,但人們卻不遠十數里專門去吃“五芳齋”的餛飩。盡管去時未及仔細剖析自己的心理,但實際上這行為中確實暗含著“凡是名家的東西,都是好的”潛意識,此義推而廣之可以衍發為“本地姜不辣”、“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重要的不在于吃餛飩、吃姜這一事實本身,而在于我們未經實踐的檢驗就毫不思索地對“名家”認同。此文提示我們應該時刻進行自我反思:我們提倡的和我們實行的是否合一?一件東西的好壞應該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斷,而不應盲從他人的判斷。因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吃一吃。”作者正是在親自吃了五芳齋的餛飩以后,才得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結論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寫“吃”非為“吃”。作品自始至終高張的是實事求是的旗幟。
上一篇:《江南的野菜》原文|賞析
下一篇:《耐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