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唐宋詞匯評賞析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編年】
《孔譜》:熙寧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于密州。時于超然臺宴飲達旦。
【匯評】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歌者袁绹,乃天寶之李龜年也。宣和間,供奉九重,嘗為吾言:“東坡公昔與客游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傾涌,俄月色如畫,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臺,命绹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罷,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謂文章人物,誠千載一時,后世安所得乎?
袁文《甕牖閑評》卷五:蘇東坡在黃州,有詞云:“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惟高處曠闊則易于生寒耳,故黃州城上筑一堂,以高寒名之。其名極佳。今士大夫書問中,往往多用高寒二字,雖云本之東坡,然既非高處,二字亦難兼也。
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十一引《復雅歌詞》:是詞乃東坡居士以丙辰(1076)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水調歌頭》兼懷子由。時丙辰,熙寧九年也。元豐七年(1084),都下傳唱此詞。神宗問內侍外面新行小詞,內侍錄此進呈。讀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上曰:“蘇軾終是愛君。”乃命量移汝州。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先君嘗云“坡詞‘低綺戶’,當云‘窺綺戶’,二字既改,其詞益佳。”
又,后集卷三十九: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五:注書至難,雖孔安國、馬融、鄭康成、王弼之解經,杜元凱之解《左傳》,顏師古之注《漢書》,亦不能無失。(略)紹興初,又有傅洪秀才《注坡詞》鏤板錢塘,至于“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能引“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之句;(略)如此甚多。
曾季貍《艇齋詩話》:東坡《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本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張炎《詞源》卷下:詞以意趣為主,要不蹈襲前人語意。如東坡中秋《水調歌頭》云:(略)此數詞皆清空中有意趣,無筆力者未易到。
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四:《水調歌頭》版行者末云:“但愿人長久。”真跡云:“但得人長久。”以此知前輩文章為后人妄改亦多矣。
李冶《敬齋古今注》卷八: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時詞手,多用此格。如魯直云:“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蓋效坡語也。近世閑閑老人亦云:“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
王世貞《藝苑卮言》:子瞻“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快語也。
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十二:畫家大斧皴,書家擘窠體也。
俞彥《爰園詞話》:若子瞻“低綺戶”,“低”改“窺”,則善矣。
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詞有與古詩同義者,(略)“瓊樓玉宇”,《天問》之遺也。
張惠言《論詞》:“宇”與“去”,“缺”與“合”均是一韻。坡公此調凡五首,他作亦不拘。然學者終以用韻為好,較整煉也。
張惠言《詞選》卷一:忠愛之言,惻然動人。神宗讀“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句,以為“終是愛君”矣。
劉熙載《藝概·詞概》:詞以不犯本位為高,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蘊藉。
黃蘇《蓼園詞選》:按通首只是詠月耳。前闋是見月思君,言天上宮闕,高不勝寒,但仿佛神魂歸去,幾不知身在人間也。次闕,言月何不照人歡洽,何似有恨,偏于人離索之時而圓乎?復又自解,人有離合,月有圓缺,皆是常事,惟望長久共嬋娟耳。纏綿惋惻之思,愈轉愈曲,愈曲愈深。忠愛之思,令人玩味不盡。
先著、程洪《詞潔》卷三:凡興象高,即不為字面礙。此詞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惟后半“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等字,苛求者,未免指此為累。然再三讀去,摶捖運動,何損其佳?少陵《詠懷古跡》詩云:“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未嘗以風塵、天地、西南、東北等窒塞,有傷是詩之妙。詩家最上一乘,固有以神行者矣,于詞何獨不然?題為中秋對月懷子由,宜其懷抱俯仰,浩落如是。錄坡公詞若并汰此作,是無眉目矣。亦恐詞家疆宇狹隘,后來作者,惟墮入纖秾一隊,不可以救藥也。后村二調亦極力能出脫者,取為此公嗣響,可以不孤。
王闿運《湘綺樓詞評》:大開大闔之筆,亦他人所不能。才子才子,勝詩文字多矣。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中秋詞。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間之事實。揮灑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蕩之氣,超絕塵凡。胡仲任謂中秋詞,自此詞一出,余詞盡廢,可見獨步當時之概。起句,破空而來,奇倔異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化出。“不知”兩句,承上意,更作疑問,既不知月幾時有,故亦不知至今天上為何年也。“我欲”三句,蓋因問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風歸去之愿,“我欲”與“惟恐”相呼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本意說固高妙,就寓意說亦極蘊藉。“起舞”兩句,仍承上來,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風歸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氣奔放,誠覺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換頭,實寫月光照人無眠。以下愈轉愈深,自成妙諦。“不應”兩句,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轉,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兩句,更進一解,言人與月既然從古難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軀,藉月盟心,長毋相忘。原意雖從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然坡公加“但愿”二字,則情更深,意更厚矣。
上一篇:《蘇軾·水調歌頭》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
下一篇:《蘇軾·水調歌頭》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