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劉基
越王使其大夫子余造舟。舟成,有賈人求掌為工,子余弗用。賈人去,之吳;因王孫率以見吳王,且言越大夫之不能用人也。
他日,王孫率與之觀于江。颶作,江中之舟擾;則收指以示王孫率曰:“某且覆,某不覆。”無不如其言。王孫率大奇之,舉于吳王,以為舟正。
越人聞之,尤子余。子余曰:“吾非不知也。吾嘗與之處矣;是好夸,是謂越國之人無己若者。吾聞好夸者,恒是己以來多諛;謂人莫己若者,必精于察人,而暗于自察也。今吳用之,僨其事者,必是夫也!”越人未之信。
未幾,吳伐楚。王使操余皇。浮五湖而出三江,迫于扶胥之口,沒焉。越人乃服子余之明,且曰:“使斯人勿試而死,則大夫受遺才之謗,雖咎繇不能直之矣。”
——《郁離子》
這是劉基又一篇談用才之道的小品。用才之道,幾千年來從來是“熱門話題”,而《子余造舟》的獨到之處在于談的是由于薦選人才標準的不同引出截然不同的結果。賈人才能如何?越大夫子余因為此人好夸,好虛榮,不肯引見;而吳大夫王孫率則相反,他喜歡賈人的“高論卓見”,特別在江上親見賈人“某不覆,某且覆”的判斷“皆如其言”,王孫率把賈人作為真才推薦,似乎也不錯。假如沒有吳楚之戰,吳兵在賈人指揮下的全軍覆沒,越大夫子余的確難免“遺才之謗”;如果說子余不能識人、用人,大概也不會有人持異議。
問題在于賈人打敗仗,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在子余意料之中還是偶然言中?從子余事先的觀察分析來看,那個好吹牛的賈人“精于察人,暗于自察”,這個致命毛病,肯定會給吳國帶來不幸。子余同賈人相交很久,知之甚深,對賈人的論斷有科學根據,因此,子余不肯推薦賈人,恰恰是出自對越國的負責態度。對比之下,王孫率略遜一籌了。當然他也在江上經過一番考察,賈人是得個滿分的,可是,江上看翻船,僅僅說明他“精于察人”,可不能說明他精于察己,貿貿然受命去指揮水上戰斗,不打敗仗才是怪事!
由此看來,選才用才之標準確實不易掌握。敢于抵制不合格的人,不怕人說“遺才”,同敢于在眾議紛紛之際選用真才,都是需要勇氣的。勇氣從何而來呢?唐代魏征說得好:“知人之事,自古為難,故考績黜陟,察其善惡。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設令此人不能濟事,只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干,為害甚多。”魏征這番話,似可與這篇小品同讀。
上一篇:《子之武城·——《論語·陽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子僑包藏禍心·〔明〕劉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