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劉元卿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已。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泵ぷ硬恍?,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執(zhí)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賢弈編》
〔注釋〕 涸(hé)溪:干涸小溪。 楯(shǔn):欄桿。 兢兢:恐懼狀。 分(fèn):料想。 第:只。 哂(shěn):嘲笑。 夷:平坦。 沉空守寂:沉溺于空洞的學(xué)問和玄想中。 隅(yú):角落,局部。矜嚴:矜持自嚴。
人類對于他所不了解的未知世界,總不免會感到驚奇、神秘和恐懼。在人類的童年時代,荒漠、高山和大海還沒有被認識的時候,人們想象其中會有許多可怖的神怪鬼物,使人不敢涉足。隨著文明的進步,這些領(lǐng)域逐漸被人們征服。登山、航海、乘車橫穿廣漠,在大多情況下已經(jīng)不能引起人們的恐懼。但南極、宇宙太空,乃至其他星球,因為人跡未至,或者所至不多,想到它們或者去探險仍不免有些惴惴。對于個人來說,不可能事事親歷,通過個人實踐所獲得關(guān)于世界的知識極為有限,大多數(shù)情況下,個人是通過書本或通過他人的教誨認識世界、社會和獲得知識的。既然有“知”了,那么恐懼就應(yīng)該消除,就應(yīng)該勇敢地走路和過橋。
《盲苦》的故事看似笑話,實際上是很嚴肅的。它揭示了抱殘守缺、不敢認識真理的人們的可笑與可悲。盲人雙目失明,他們比正常人認識世界就更困難一些。這位盲人從橋上失墜,幸而沒有摔下去,他兩手攀住欄桿,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墜入“深淵”。實際上,橋下只是平淺的、已經(jīng)干涸的溪道。盲人之情可憫,也可以理解,因為他不知道一松手對他來說意味著什么。過路人善意地告訴他:“你不要害怕,只要放開手,下面就是實地。”可是他不相信路人的話,依舊緊握欄桿,放聲長號。此時就未免滑稽,令人感到可笑了。最后盲人體內(nèi)力量消耗殆盡,終于跌了下去。他雙腳落地后,才自我嘲笑地說:“哈,早知道放手即是實地,何必讓自己吃苦呢!”這個結(jié)局是喜劇性的,可是盲人的性格卻是悲劇性的。他對未知事物充滿了恐懼,還可以說是人類的普遍弱點,但對別人的告誡無故不肯相信則說明他不僅盲于目,而且還盲于心;因為盲于心,所以恐懼更烈?!懊た唷辈粌H指盲目之苦,更重要的是指“盲心”之苦。盲目是生理缺陷,令人同情,而“盲心”則不禁令人深感遺憾了。當(dāng)然,盲人如果吃過受騙上當(dāng)之苦,他此處的聽不進別人告誡就又另當(dāng)別論了。
上一篇:《瓊花觀看月序·〔清〕孔尚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眇倡傳·〔北宋〕秦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