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劉元卿
新市有齊瞽者,行乞衢中,人弗避道,輒忿罵曰:“汝眼瞎耶?”市人以其瞽,多不較。
嗣有梁瞽者,性尤戾,亦行乞衢中。遭之,相觸而躓。梁瞽故不知彼亦瞽也,乃起亦忿罵曰:“汝眼亦瞎耶?”兩瞽哄然相詬,市子姍笑。
噫!以迷導迷,詰難無已者,何以異于是?
——《劉聘君全集》
這可笑么?不!這是人生經常遇到的富有悲劇色彩的情節。
有這樣的人,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最痛苦的,而這種不幸和痛苦,是全人類(除自己而外)給與他的,他認為,誰也不理解他,當然他也不準備去理解別人。在他眼前呈現一片漆黑,他咒罵所有他所接觸到的人。因此,別的人只能躲避、容忍他,而絕不能觸犯他。這種人的詞典里沒有“謙讓”、“理解”、“諒解”、“寬容”、“合作”那一類詞語的。
可惜,這種人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個別,也不會是個別。有齊瞽,還有梁瞽,還有別的甚么“趙錢孫李”瞽,這類人一旦相遇,必然是彼亦一忿罵,我亦一忿罵;互相指責對方“汝眼瞎耶”,而從不反省自己。天下從此多事矣!
從劉元卿的時代到今天,四百年過去了,這類“以迷導迷,詰難無已”的現象是否有何改變呢?應該說,還存在這種現象。齊瞽、梁瞽式的毫無原則的盲斗,往往是:細微得不值一提的起因,引起一場糾纏不清、甚至你死我活的爭斗,最后是什么結果也沒有的結局。說這種現象是中國人的“特產”,不完全是事實;要否認這種現象在中國社會比較長期地和頑固地存在,也不是事實。要解決這種“兩瞽”現象,恐怕還得從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兩方面著手,小生產者、私有者狹隘心理的改變,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歷史性的工程。民族素質的提高,需要若干代堅持不懈的努力。首先是社會上形成一個寬容友愛的好環境,包括對“兩瞽”的“哄然相詬”,能不能不止于旁觀,不止于“訕笑”呢?
上一篇:《鼓盆而歌·——《莊子·至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六一居士傳·〔北宋〕歐陽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