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林紓
夏容伯同聲,嗜古士也,隱于棲溪。余與陳吉士、高嘯桐買舟訪之,約尋梅于超山。
由溪上易小舟,循淺瀨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見梅花。里許,遵陸至香海樓,觀宋梅。梅身半枯,側立水次;古干詰屈,苔蟠其身,齒齒作鱗甲。年久,苔色幻為銅青。旁列十余樹,容伯言皆明產也。景物凄黯無可紀,余索然將返。容伯導余過唐玉潛祠下,花乃大盛。縱橫交糾,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徑。遠馥林麓,近偃陂陀;叢芬積縞,彌滿山谷。幾四里始出梅窩,陰松列隊,下聞溪聲,余來船已停瀨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盡適相值也。是晚,仍歸棲溪。
遲明,復以小舟繞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野水古木,渺滯翳,小徑岐出為八、九道,抵梅而盡。至乾元觀,觀所謂水洞者。潭水清冽,怪石怒起水上,水附壁而止。石狀豁,陰綠慘淡。石脈直接旱洞。旱洞居觀右偏,三十余級。及洞口,深窈沉黑中,有風水蕩擊之聲。同游陳寄湖、滌寮兄弟,爇管入,不竟洞而出。潭之右偏,鐫“海云洞”三大字,宋趙清獻筆也。尋丁酉軒父子石像,已剝落,詩碣猶隱隱可讀。容伯飯我觀中。余舉觴嘆息,以生平所見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容伯言:“冬雪霽后,花益奇麗,過于西溪。”然西溪余兩至,均失梅候。今但作《超山梅花記》,一寄容伯,一寄余友陳壽慈于福州。壽慈亦嗜梅者也。
——《畏廬文集》
〔注釋〕 夏容伯同聲:容伯為字,同聲是名。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與作者交好。 棲溪:位于塘棲鎮。鎮在杭州西北七里許,與德清縣接境,跨運河為市,因宋末隱士唐玉潛(玨)而得名。 陳吉士:林紓弟子,名希賢,字吉士,福建閩縣人,清光緒壬辰(1892)進士。由庶常補外歷任金華、錢塘、仁和三縣知縣,有政聲。高嘯桐:林紓的好友,名鳳岐,字嘯桐,號愧室主人,長樂(今屬福建)人。光緒舉人,工古文詞,官至梧州知府。 超山:在杭州附近,海拔300米。因其高出當地皋亭、黃鶴兩山,超然突峙,為臨平、塘棲間之最高山,故名。山有海云洞、石筍峰等勝景,石多異形。 瀨(lài):從沙石上流過的急水。 遵陸:指沿著溪邊山路前行。香海樓:超山風景區建筑。 古干詰屈:形容宋梅枝干曲折多姿。 蟠:通“盤”。 齒齒:形容排列齊整。 唐玉潛祠:超山古建筑,即宋隱士唐玨的祠堂。祠今無存。 交糾:交錯。 步武:猶言漫步。 陂陀(bēi tuó):山坡傾斜之狀。 叢芬:指茂密的花枝。積縞:借喻梅花重重疊疊,猶如堆積著的潔白絹匹。 梅窩:形容梅花密如蜂房。 陰松:指郁郁蒼蒼的松樹。 遲明:天將明而未明。 渺(xiào):形容水面遼闊微遠。滯翳:喻枝葉濃密。 乾元觀:超山上的古建筑,臨近海云洞。 水洞:又稱濕洞。海云洞之一。 附壁:靠近石根。 豁(xià):破缺,開裂。 陰綠慘淡:指石上長滿暗綠色的青苔。 石脈:巖石的紋理。旱洞:又稱干洞。海云洞之一。 深窈(yǎo)沉黑:形容幽遠深沉。 爇(ruò)管:點燃火把。 海云洞:又稱水旱二龍洞。洞分上下層,上為旱洞,深十余丈;下為濕洞,儲泉為池,水清見底。今祠已傾圮無存。 趙清獻:趙抃(1008—1084),字閱道,衢州人。官至資政殿大學士,以太子少保致仕,謚清獻。工詩,所著清新律切。擅書法,史稱“筆跡勁麗,蕭然如其為人”。相傳趙清獻任杭州知府時,在此禱雨而應,遂題其巖為“海云”,并題詩以記之。 詩碣:刻有詩文的石碑。 西溪:杭州著名風景勝地,溪水兩岸遍植茶、竹、梅、栗,與靈峰、孤山同為西湖探梅勝地。 梅候:梅花盛開的時節。
梅花,乃“歲寒四友”之一。凌風傲雪,清芬四溢,幽雅凈潔,一向被視為堅貞不屈、冰清玉潔之高貴品格的生動寫照。
提到著名的賞梅勝地,人們自然難以忘懷與超山鼎足而立之蘇州鄧尉和無錫梅園。
鄧尉山是東漢中興名臣、大司徒鄧禹晚年隱居之所。據說有梅十萬株,紅、白、墨、綠,各色齊全。花期,銀海涌波,瑞雪翻飛;落紅遍地,香滿山林。其山腰梅館石柱有聯云:“尋宋商邱(犖)題詠遺文,入勝出幽,十里梅香歸吐納;訪清高宗游觀陳跡,撫今懷舊,四周山色感興亡。”
無錫的梅園也并不遜色。梅園原為清末徐殿一小桃園,民初,曾為榮宗敬、榮德生別業,背依龍山,面向太湖,相傳植梅一萬八千株,計四十多個品種。其名貴者有漢代的紅梅、宮粉,唐代的大紅、朱砂,宋代的玉蝶、綠萼、杏梅,清、近代的白碧照水及龍游梅等。每值春初,萬枝競芳,云蒸霞蔚;蕊白萼紅,幽香襲人。其天心臺附近康南海所書“香雪海”廳上楹聯云:“七十二峰青未斷,萬八千株芳不孤。”
乾隆帝游過鄧尉山,康有為題過“香雪海”,兩位歷史名人的光臨,無疑為這兩處賞梅勝地添了光,使之名揚海內外。可是,若論起梅樹之老、梅花之多、梅質之好,鄧尉與梅園終還不及林紓筆下的超山。
超山在杭州市北八十里,面積約五平方公里。超山梅花自唐代以來即極負盛名,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稱。那么,它究竟奇在何處呢?第一,其奇在“古”。林紓所寫到的宋梅,植于大明堂外草地中,相傳種于宋末,雖經八百年滄桑,樹心早已半死,然“古干詰屈”,姿態勁樸,花信獨早,且為罕見的白色六瓣種。還有一株著名的唐梅,植于大明堂內正中石壇上,樹齡雖歷千載,老干新株,冠蓋如傘,青蒼郁勃。如此鶴齡老梅,唯超山獨有。第二,其奇在“廣”。每值花期,落英繽紛,色澤嬌艷;揚花飛雪,薌香蓊葧,誠如林紓筆下所繪:“縱橫交糾,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徑。遠馥林麓,近偃陂陀;叢芬積縞,彌滿山谷。”其花或白如漢玉,或綠似翡翠,或紅暈如杏,真正是“十里梅花香雪海”,“入山無處不花枝”!第三,其奇在“多”。據統計,超山梅樹有八萬余株,品種三十多個,大都為果梅。超山梅子有青梅、花梅之分。如唐梅之實,個大底平,汁多爽口,乃青梅中佳品。而宋梅之實,則青中泛紅,因外形似桃,俗名桃梅,系花梅中名種。僅此二株古梅,即可年產七十余斤。數量之多,既非鄧尉可比肩,更非梅園所能及。
不過,林紓只看到了超山北面“玉雪一色”、“叢芬積縞”的壯麗景色,卻未能得遇超山“冬雪霽后,花蓋奇麗”的盛美景觀,確很遺憾;而美景失卻一枝妙筆為之傳神寫照,又何嘗不是一件憾事。
上一篇:《記王隱君·〔清〕龔自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記雪月之觀·〔明〕沈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