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結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名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元次山文集》
〔注釋〕 右溪: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 欹:傾斜。嵌:凹陷。 洄:水回流的樣子。懸:水翻騰向上的樣子。注:灌注。
這篇小品,通過道州城西一條小溪治理前后的變化,寄托了作者的情思,文字幽妙芳潔,自成情趣。
文中對小溪景色的描繪十分突出。作者先寫溪身:“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屈,不可名狀。”說明溪身皆石,而且凸凹傾斜,姿態萬千。次寫溪水:“清流觸石,洄懸激注。”由于溪身皆石,溪水必然澄澈,而且拍擊到欹嵌盤曲的石岸上,造成溪水翻騰之勢,則溪水的曲折起伏,迸激跌宕的情狀的聲響仿佛可見可聞。接著筆墨移到岸上,描繪岸畔風光:“佳木異竹,垂陰相蔭。”以兩岸樹竹的美好及其錯落有致,表現出溪畔的幽靜宜人。從溪身、溪流、到岸畔,逐層寫來,給人以完整的形象。它姿態萬千,流水清澈,環境幽美,確實是幽妙芳潔的游樂佳境。
作者用極其精約的筆墨勾畫出小溪景色之后,便情不自禁地發表議論,寄托情思。他認為,小溪憑它美麗的景色,如果在山野,就一定是隱逸者的游所,如果在都市,就會成為繁華的勝地。然而這小溪卻遭到了自“置州以來,無人賞愛”的不公平待遇。只有作者對它的命運感到不平,于是下力量進行疏鑿,建亭宇,植松桂,育香草,從而使小溪的景致更加優美動人了。
作者通過小溪運命的變化,寄托了身世之感,文外之意非常明顯。元結本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華的詩人和政治家,他曾多次上書朝廷,陳述民間疾苦,提出“救世勸俗”的政治改革主張,但卻一直不被朝廷重用。這同道州城西小溪長期無人賞愛的遭遇不是十分相像嗎!而自己對小溪的愛護與治理。正是對開明政治的希望與向往。
由于唐代知識分子普遍具有一種政治熱情,他們描繪山水時,一般都與現實緊密結合,于是在山水小品中注入了抒情、寄托和議論的成分,這一特征,雖然明顯表現在柳宗元筆下,但卻始于元結。歷代文學史家大都認為,元結的《右溪記》在藝術上盡管并不十分出色,但卻開創了寓寄托于山水之中的創作途徑,也開了柳宗元山水小品的先河,這是公允之論。
上一篇:《又跋王禹玉謝翰林學士承旨表本·周必大》譯文|賞析
下一篇:《葉子肅詩序·〔明〕徐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