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每句由三組雙音步的詞構成,停頓節奏為二二二。六絕要求每句字數相等,一詩四句,偶句入韻,一韻到底。并有六律,偶句入韻,一詩八句,中兩聯對仗。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唐宋及以后諸代,六言絕句不乏名篇。
譬如杜牧的《山行》: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橋東。
短發瀟瀟暮雨,長襟落落秋風。
又如朱熹《鉛山立春》:
行盡風林雪徑,依然水館山村。
卻是春風有腳,今朝先到柴門。
這兩首六言絕句詩,都是六言絕句中的精品。
張繼《山家》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張繼《歸山》
心事數莖白發,生涯一片青山。
空山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
根據以上六言絕句的實例,我們不難發現,六言絕句有如下幾個特點,這也是初學者學習六言絕句應該注意的地方。
(1)六言絕句多駢偶對仗。自唐代六言絕句正式成型開始,對仗就成為最基本的特征,最典型的六言絕句是四句全為對偶句,不講對仗者可算作六言絕句的變體。因此,“事偶尤精”是六言絕句的重要審美標準之一。這是因為六言偶數字句式音步整齊單一,節奏為2-2-2,相對來說更適于空間上的并列。事實上,駢文所謂的“駢四儷六”已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就對仗這一特點而言,宋人繼承了唐代六言絕句的寫作傳統,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全詩對偶。譬如范浚《冬日行蘭溪道中》:“云頑欲雪不雪,梅凍將花未花。荒草狹蹊山路,斷橋流水人家。”這首詩兩句全用對仗,而且非常工整。
(2)六言絕句喜用典。宋代以后,蘇、黃提出“無一字無來處”的詩論,對后來談禪、說理、詠物、書事類的六言絕句影響尤大。即大量使用經傳、子史、雜記、佛經、道書中的事典(故事)和語典(成語)。例如黃庭堅的《次韻石七三六言七首》之一:“從來不似一物,妄欲貫穿九流。骨鯁非黃閣相,眼青見白蘋洲。”“不似一物”出自《景德傳燈錄》懷讓禪師傳,“貫穿九流”點化《后漢書·班彪傳》和《班固傳》的詞語,“骨鯁”語出《史記·陳丞相世家》,“黃閣”名見《漢舊儀》,是丞相府的代稱,“眼青”出自《晉書·阮籍傳》,“白蘋洲”則見于柳宗元等唐人之詩。這些來源不同的“事”構成工整精巧的對仗,傳達出多種復雜的感情:有落魄的自嘲,有飽學的自許,有獨立不懼的自傲,也有心存江湖的自慰。再如鄧肅《南歸醉題家圃二首》之一:“填海我如精衛,當車人笑螳螂。六合群黎有補,一身萬段何妨。”前兩句的典故使用,表現出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志士情懷。從思想內容來看,都是宋詩中的杰作。
上一篇:什么是“拗句”與“拗救”
下一篇:七言律詩有哪些基本句式